心靈卜手章真言作品
漢終唐國飄蓬客,所以敲爻不可測。縱橫逆順沒遮欄,靜則無為動是色。
也飲酒,也食肉,守定胭花斷淫欲。行歌唱詠胭粉詞,持戒酒肉常充腹。
色是藥,酒是祿,酒色之中無拘束。只因花酒誤長生,飲酒帶花神鬼哭。
不破戒,不犯淫,破戒真如性即沈。犯淫壞失長生寶,得者須由道力人。
道力人,真散漢,酒是良朋花是伴。花街柳巷覓真人,真人只在花街玩。
摘花戴飲長生酒,景裡無為道自昌。一任群迷多笑怪,仙花仙酒是仙鄉。
到此鄉,非常客,姹女嬰兒生喜樂。洞中常採四時花,時花結就長生藥。
長生藥,採花心,花蕊層層艷麗春。時人不達花中理,一訣天機直萬金。
謝天地,感虛空,得遇仙師是祖宗。附耳低言玄妙旨,提上蓬萊第一峰。
第一峰,是仙物,惟產金花生恍惚。口口相傳不記文,須得靈根骨髓堅。
堅骨髓,煉靈根,片片桃花洞裡春。七七白虎雙雙養,八八青龍總一斤。
真父母,送元宮,木母金公性本溫。十二宮中蟾魄現,時時地魄降天魂。
鉛初就,汞初生,玉爐金鼎未經烹。一夫一婦同天地,一男一女合乾坤。
庚要生,甲要生,生甲生庚道始萌。拔取天根並地髓,白雪黃芽自長成。
鉛亦生,汞亦生,生汞生鉛一處烹。烹煉不是精和液,天地乾坤日月精。
黃婆匹配得團圓,時刻無差口付傳。八卦三元全藉汞,五行四象豈離鉛。
鉛生汞,汞生鉛,奪得乾坤造化權。杳杳冥冥生恍惚,恍恍惚惚結成團。
性須空,意要專,莫遣猿猴取次攀。花露初開切忌觸,鎖居上釜勿抽添。
玉爐中,文火爍,十二時中惟守一。此時黃道會陰陽,三性元宮無漏洩。
氣若行,真火煉,莫使玄珠離寶殿。加添火候切防危,初九潛龍不可煉。
消息火,刀圭變,大地黃芽都長遍。五行數內一陽生,二十四氣排珠宴。
火足數,藥方成,便有龍吟虎嘯聲。三鉛只得一鉛就,金果仙芽未現形。
再安爐,重立鼎,跨虎乘龍離凡境。日精才現月華凝,二八相交在壬丙。
龍汞結,虎鉛成,咫尺蓬萊只一程。坤鉛乾汞金丹祖,龍鉛虎汞最通靈。
達此理,道方成,三萬神龍護水晶。守時定日明符刻,專心惟在意虔誠。
黑鉛過,採清真,一陣交鋒定太平。三車搬運珍珠寶,送歸寶藏自通靈。
天神佑,地祇迎,混合乾坤日月精。虎嘯一聲龍出窟,鸞飛鳳舞出金城。
硃砂配,水銀停,一派紅霞列太清。鉛池迸出金光現,汞火流珠入帝京。
龍虎媾,外持盈,走聖飛靈在寶瓶。一時辰內金丹就,上朝金闕紫雲生。
仙桃熟。摘取餌,萬化來朝天地喜。齋戒等候一陽生,便進週天參同理。
參同理,煉金丹,水火薰蒸透百關。養胎十月神丹結,男子懷胎豈等閒。
內丹成,外丹就,內外相接和諧偶。結成一塊紫金丸,變化飛騰天地久。
丹入腹,非尋常,陰陽剝盡化純陽。飛升羽化三清客,各遂功成達上蒼。
三清客,駕瓊輿,跨鳳騰霄入太虛。似此逍遙多快樂,遨遊三界最清奇。
太虛之上修真士,朗朗圓成一物無。
一物無,唯顯道,五方透出真人貌。仙童仙女彩雲迎,五明宮內傳真誥。
傳真誥,話幽情,只是真鉛煉汞精。聲聞緣覺冰消散,外道修羅縮項驚。
點枯骨,立成形,信道天梯似掌平。九祖先靈得超脫,誰羨繁華貴與榮。
尋烈士,覓賢才,同安爐鼎化凡胎。若是慳財並惜寶,千萬神仙不肯來。
修真士,不妄說,妄說一句天公折。萬劫塵沙道不成,七竅眼睛皆迸血。
貧窮子,發誓切,待把凡流盡提接。同越蓬萊仙會中,凡景煎熬無了歇。
塵世短,更思量,洞裡乾坤日月長。堅志苦心三二載,百千萬劫壽彌疆。
達聖道,顯真常,虎兕刀兵更不傷。水火蛟龍無損害,拍手天宮笑一場。
這些功,真奇妙,分付與人誰肯要。愚徒死戀色和財,所以神仙不肯召。
真至道,不擇人,豈論高低富與貧。且饒帝子共王孫,須去繁華銼銳分。
嗔不除,憨不改,墮入輪迴生死海。堆金積玉滿山川,神仙冷笑應不採。
名非貴,道極尊,聖聖賢賢顯子孫。腰間跨玉騎驕馬,瞥見如同隙裡塵。
隙裡塵,石中火,何在留心為久計。苦苦煎熬喚不回,奪利爭名如鼎沸。
如鼎沸,永沈淪,失道迷真業所根。有人平卻心頭棘,便把天機說與君。
命要傳,性要悟,入聖超凡由汝做。三清路上少人行,畜類門前爭入去。
報賢良,休慕顧,性命機關須守護。若還缺一不芳菲,執著波查應失路。
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
達命宗,迷祖性,恰似鑑容無寶鏡。壽同天地一愚夫,權物家財無主柄。
性命雙修玄又玄,海底洪波駕法船。生擒活捉蛟龍首,始知匠手不虛傳。
純陽帝君呂祖著
《敲爻歌》乃呂祖丹經中了命了性,有次有序,徹始徹終之口訣,
非同其餘詩詞論說僅言大略也,
蓋此歌系呂祖成道以後所作,就其自已經歷工程、火候、次序,細示於人耳。
世之注疏者,多無真傳,或以閨丹解,或以爐火解,或以搬運解,皆不合乎性命正理。
間有以正理解者,而又不分次序;
間有強分次序者,而又不破取象,
各憑臆見,自分枝葉,獨惑人心,無益有損,
將祖師當年一片普度之慈心,置於無用之地矣。
余自幼慕道,即常讀此歌,取諸家解說,細閱參看,
疑為閨丹,又似爐火,疑為爐火,又似般運,忽此忽彼,或信或疑,究無定見,
及得龕谷老師之旨,始知非閨丹,非爐火,非搬運,乃無上至真之妙道也。
後遇仙留丈人,而于前後次序,藥物分數,方能豁然貫通,
因歎諸家注疏,皆是以鳥為鸞,指鹿為馬,
不是解聖道,實是毀聖道;
不是闡聖道,實是亂聖道,
久欲解釋,不敢下筆,數十年來求其佳解,終不可得。
爰于嘉慶六年,沐浴焚香,誠心告命,逐節細釋,
前者前之,後者後之,句句落實,字字歸真,
還丹、金丹、神丹三丹,各分交界;
初乘、中乘、上乘三乘,各別階梯。
至於龍虎鉛汞、朱砂水銀、嬰兒姹女、金花仙物、黃婆土釜等等法象異名,
盡皆破解,剝核見仁,為大眾一一直說,絕無隱匿,
使閱者過目了然,庶不為竊取聖道者之所誤矣,
此余之本心,亦祖師之本心。
注成之後,名之曰《敲爻歌直解》,特以直解其歌中所蘊之義耳。
時大清嘉慶六年歲次辛酉冬至日悟元子自序于自在窩中。
祖師姓呂名岩,字洞賓,號純陽子,原籍山西蒲州蒲阪人,即今陝西蒲城縣也。
生於大唐天寶十四年,四月十四日巳時,以科舉授江州德化縣縣令。
游廬山,遇正陽帝君,因黃樑夢大覺,得金丹火符真訣,修煉成道。
道成之後,不敢自秘天寶,遂作此歌,
備述自己經歷藥物火候,真履實踐功夫,以引後學。
非同未成道以前擬議之語。
故此歌始終以身體力行者示人也。
飄篷者,行舟之風篷。風篷之為物,乘風推舟。
舟行水上,東西南北,絕無阻擋。
修真得訣,如舟之有風篷也。
得訣行道,曲直應物,潛躍隨心,無往不利,如舟行水上,借篷飄之力,絕無阻擋也。
因其無阻無擋,故修真之客為飄篷之客。
爻者,卦之爻。
一卦六爻,有剛柔之位,有前後之象;
有剛柔即有變化,有前後即有進退。
飄篷客可剛則剛,可柔則柔,可前則前,可後則後,
亦如敲爻而行,變化隨時,進退無常,故行藏虛實,人不可測。
不可測者,天關在手,地軸由心,縱橫逆順沒遮欄,靜則無為動是色也。
靜無為者,寂然不動也;動是色者,感而遂通也。
色非女色,亦非一切有形有象之色,乃妙有之色。
寂然不動者真空也,感而遂通者妙有也。
真空妙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常靜常應,常應常靜,
造化不能拘,萬物不能移,此其所以為飄篷客,此其所以不可測也。
世間修真之士,多戒酒肉避煙花,入山養靜,冀望成道。
殊不知飄篷之客,也飲酒,也食肉,守定煙花斷淫欲也。
其曰守定煙花者,非貪煙花,乃有所守,
而定煙花、斷淫欲,不為煙花所迷,故行禪唱詠胭粉詞,見色不色,對景忘情也。
其曰“飲酒食肉”者,非破戒而貪酒肉,乃持戒隨緣,酒肉充腹而心不計較也。
斷淫持戒,身在酒色之場,心在酒色之外,何礙於酒色乎?
以其能斷淫,則見色不色,即有真靈之色,故曰“色是藥”。
以其能持戒,則遇酒不酒,別有延命之酒,故曰“酒是祿”。
以其色是藥,酒是祿,借假修真,以真化假,故酒色場中無拘束也。
彼不知真靈之色是藥,延命之酒是祿者,
貪戀外之假酒色,而失內之真酒色,棄真認假,自誤長生者比比皆然。
若悟的假色中有真色,假酒中有真酒,在大火裡栽蓮,在泥水內拖船,
竊陰陽、奪造化、轉樞紐、回氣機,境命在彼,造遇在我,其盜機也,
天下莫能見,莫能知,故曰戴花飲酒神鬼哭。
修真之道,首戒酒色。
戴花飲酒,人或疑其必用酒色修道,則流於禦女閨丹之術,未免犯戒破淫矣。
殊不知不破戒不犯淫,若稍貪酒破戒,而真如之性,即沉淪不見;
若稍貪花犯淫,而長生之寶,即失落無蹤。
這個酒色場中生活,惟有道力之人能行之,若無道力者,焉能不為酒色所迷乎?
足色真金,須從大火中煆出;
潔淨荷花,還在淤泥裡生成。
非火不見金之真,非泥不顯蓮之潔。
惟有道力之人,常以花酒為朋伴,
蓋以花街柳巷,易足迷人之處,方見真人本面。
若花街柳巷過去不得,則人不真,不是有道力之人。
故真人只在花街玩,絕不以酒色所迷也。
夫酒色若不能迷,世間即無一物得迷。
酒色若有所迷,世間即無一物不迷。
酒色二物乃驗人真假之試金石也。
惟其有道力之人,不為世間酒色所迷,
故能戴仙花、飲仙酒,能于凡景中,萬有皆空,諸緣不染,無為而道自昌也。
彼世間孤寂守靜之輩,不知戴花飲酒之妙用,或疑貪花戀酒,行為有怪,
那知戴花非凡花,飲酒非凡酒,乃系仙花仙酒,是仙鄉也。
戴仙花飲仙酒,即見到仙鄉矣。
能到仙鄉,即是仙客,而非常客也。
非常客者,不戀外之假陰陽,自有內之真陰陽。
蓋假者無染,而真者即現,故曰“姹女嬰兒生喜樂”。
姹女者,靈知是也。
以其靈知,外明內暗,為陽中陰,故謂姹女。
嬰兒者,真知是也。
以其真知,外暗內明,為陰中陽,故謂嬰兒。
靈知真知喜樂,陰陽和諧,先天之氣回復,洞中常有四時之花,隨手採取,
收入造化爐中,培之養之,勿使漏泄,積少成多,由嫩而堅,則花花結就長生之藥矣。
曰洞中常采者,家園自有,不假外求,非身外一切有形有象之花,乃宥密至聖至神之花也。
長生之藥,既是花花結就,則採花結丹,所不容緩者。
然採花只采其氣,不采其質,
只采其花心,不采其花瓣。
花心者,中黃之物,花之精神所聚,所謂花蕋者是也。
這個花蕋,即天地之心,其中有生氣藏焉。
采得生氣,則大本到手。
本立道生,具眾理而應萬事,頭頭是道,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花蕋層層,其豔麗如春日陽氣,無處不通矣。
這個花中之理,順之則生人生物,逆之則成仙成佛,人人有分,人人不達。
若有達之者,立躋聖位,故曰“一訣天機值萬金”。
以上皆言飄蓬在塵出塵之大義,以下細分敲爻之火候。
上言一訣天機值萬金者,特以金丹真訣,能奪天地之造化,竊陰陽之氣數,
得之者出死入生,直登道岸,
非大忠大孝者,不能知,大賢大德者,不得聞。
幸而感天地,神明默佑,得遇仙師,頓悟生死天機,如從苦海提上蓬萊第一峰矣。
天地能生我,不能全我;
父母能養我,不能成我。
得師附耳低言元妙之旨,能使死者不死,不生者長生,
其成我全我之恩,大過於天地父母,
是仙師即成全我之真祖宗,誓必成道,光宗耀祖,以報師恩,而不可有負其恩者。
此一段是祖師自敘得遇正陽帝君而始聞道也。
上言一訣天機值萬金者,特以金丹真訣,能奪天地之造化,竊陰陽之氣數,
得之者出死入生,直登道岸,
非大忠大孝者,不能知,大賢大德者,不得聞。
幸而感天地,神明默佑,得遇仙師,頓悟生死天機,如從苦海提上蓬萊第一峰矣。
天地能生我,不能全我;
父母能養我,不能成我。
得師附耳低言元妙之旨,能使死者不死,不生者長生,
其成我全我之恩,大過於天地父母,
是仙師即成全我之真祖宗,誓必成道,光宗耀祖,以報師恩,而不可有負其恩者。
此一段是祖師自敘得遇正陽帝君而始聞道也。
蓬萊第一峰,高出云表,塵埃不到,風波不及。
比之得聞至道,脫離苦海,不為塵緣所累,故曰“是仙物”。
金花者,即真靈之光輝。
因其真靈歷劫不能壞,喻之曰金;
因其真靈光輝常存,喻之曰金花。
世間百花皆有開有謝,惟金之光輝經久不減。
恍惚者,非色非空之謂。
金丹之道,只是取本來真靈一味藥料,別無他物,
得師真訣,下手修為,惟產真靈,金花返本還原耳。
這個真靈,藏於恍惚之中,非色非空,即色即空,
至無而含至有,至虛而含至實,悟之者立超生路,迷之者常在鬼窟。
古來仙真,口口相傳,不記文字。
不記文字者,蓋以真靈金花,得之者能以堅髓骨,而成金剛不壞之軀,為上天所秘也。
金花、恍惚、靈根,總一真靈之物,不過隨便取象耳,非有三件。
上言靈根能以堅髓骨,可知要堅髓骨,須當先煉靈根。
靈根是我本來良知良能,先天一點真靈之氣,名曰真種子,不待他求,自己本有。
既能識得此靈根,急需煆煉此靈根。
靈根得火煆煉,愈鏈愈明,光輝倍增,自然片片桃花洞裡春矣。
但此靈根生春之妙,需要陰陽培植,
若有陰無陽,有陽無陰,靈根不成,陽以七日而復,陰以七日而姤。
兩七也,八日月上弦,得陰中之陽光八兩;
二十三,月下弦,得陽中之陰精八兩,二八也。
白虎者。白屬金。真情也。
青龍者,青屬木,真性也。
七七白虎雙雙養者,真情之陰陽合一也;
八八青龍總一斤者,真性之陰陽混成也。
真性真情二物本來出於靈根,因交後天性情,真假相雜,於是靈根亦藏匿不彰。
欲煉靈根,還當先調性情,
白虎兩七,青龍二八,皆歸於真,方能靈根現象。
所謂“要得穀神長不死,須憑元牝立根基”。
穀神即靈根,元牝即真性真情。
靈根生性情者,自然之道順行也;
性情成靈根者,變化之道逆運也,
順則成人,逆則成丹;
故欲煉靈根,先調性情也。
上言靈根必用真情真性,方能修煉成就,是真情真性乃生靈根之真父母也。
將此真父母送入造化元宮,情莫妄動,性莫妄發,
則木母金公配合一處,彼此相戀,兩性溫和而不相悖矣。
蟾魂、地魄皆真知之別名,天魂即靈知之別名。
若得真情真性,二物性溫,則十二時中,時時真知常現,靈知不昧,
真知統靈知,靈知順真知,夫唱婦隨,剛柔並行,是謂地魄降。
天魂降者,非是勉強制服,靈知見真知自然馴順,不降而降。蓋
以同聲相應,同氣相求,陰陽以類從也。
鉛外黑而內白,象真知,外陰而內陽;
汞外明而內暗,象靈知,外陽而內陰。
當金情木性相合,真知靈知方會,是謂“鉛初就,汞出生”。
“出就出生”,尤未經鼎爐烹煎,其性不定,稍有懈怠,鉛飛汞走,會而復散,
與未就未生者相同,縱天寶在望,未許我有。
須將此二物用火烹煉,打成一片,方能濟事。
爐而曰玉,溫柔之爐;
鼎而曰金,堅剛之鼎。
鼎堅剛,則藥無漏;
爐溫柔,則火不燥,
真知之鉛,靈知之汞,得剛柔爐鼎修持,不即不離,不急不緩,終必成功。
一夫一婦同天地者,真知靈知,夫婦匹配,必如天尊地卑,匹配之長久,方為堅固。
一男一女合乾坤者,真知靈知,男女交合,必如幹健坤順,交合之永遠,方謂穩妥;
如天地,如乾坤,真知靈知,兩不相離矣。
然未經烹煎,不能到此佳境也。
上言練靈根,須要煉金木鉛汞。
然欲煉之,先使生之,故曰“庚要生,甲要生,生甲生庚道始萌”。
庚為陽金,即真情之象;
甲為陽木,即真性之象。
真情真性一生,正氣漸復,邪氣漸退,而靈根即萌於其間矣。
真情具有生物之祖氣,名曰天根;
真性具有養物之厚德,名曰地髓。
當真情露而不令其散渙,當真性現而不令其昏迷,是謂拔取天根並地髓。
拔取天根地髓到手,一動一靜皆是真情真性用事,
外物不得而入,內念不得而生,則虛無飛白雪,寂靜發黃芽,自然而然。
白雪黃芽,皆金丹之異名也。
真知生於真情,靈知生於真性。
當庚情甲性既生,天根地髓相合,而真知之鉛,靈知之汞,亦隨之而生。
急須采此真知靈知,歸於一處,用火烹煉成塊,永不失散為妙。
彼世間迷人,不知烹煉真鉛真汞之大道,
或疑鉛是腎中之陰精,汞是心中之血液,
而遂運精液交合,妄想結丹,欲求長生,反而促死。
殊不知金丹大道所烹煉者,非腎中精、心中液,乃天地乾坤日月之精也。
天地乾坤日月之精為何精,即真陰真陽之精,亦即真知靈知之精。
以其此精本於天地乾坤日月,非父母生產幻身所出之物,故謂天地乾坤日月之精。
以其烹煉天地乾坤日月之精,故道成之後與天地日月並長久也。
上言生汞生鉛須要一處烹矣。
然鉛之真知、汞之靈知彼此間隔,何能一處烹哉?
是必有調和之物,方能兩家歸於一處。
調和之物為何物?
黃婆是也。
黃婆異名多端,一名真意,一名真土,一名真信,一名土釜,一名黃庭,一名中宮。
以調和而言為黃婆,
以行持而言為真意,
以生物而言為真土,
以持守而言為真信,
以養火而言為土釜,
以陰陽而言為中宮,
以結丹而言為黃庭,
其實皆是一物,是在隨時用之耳。
真知、靈知得黃婆於中,調和傳信,方能匹配團圓,時刻無差。
故曰“黃婆匹配得團圓,時刻無差口付傳”。
傳者,即傳信,使其團圓也。
金丹之必調和真知之鉛、靈知之汞者,以其靈知之汞性有真火存焉。
八卦三元,非真火鍛煉不能成物,真知之鉛情,有真水藏焉。
五行四象,非真水溫養不能生物,故曰“八卦三元全藉汞,五行四象豈離鉛”。
鉛汞得黃婆調和,真靈不散,而八卦三元、五行四象,亦皆合而為一。
是鉛汞二物,乃修丹之要藥也。
真知、靈知得黃婆於中調和,則木性愛金順義,金情戀木慈仁,
真知統靈知,靈知養真知,是謂“鉛生汞,汞生鉛”。
鉛汞相生,鉛不走,汞不飛,陰陽不能規弄,萬物不能遷移,
天樞在手,可以奪得造化權矣。
能奪造化權,則自造自化,
真知不離靈知,靈知不離真知,
真空而含妙有,妙有而藏真空,
恍惚裡相逢,杳冥中有變,真靈凝結成團矣。
當鉛汞結團,真知、靈知交合,二氣氤氳,沖和還丹,隱隱有象。
此時須要性空意專,勿忘勿助,時防人心乘間,借靈生妄,故曰“莫遣猿猴取次攀”也。
夫真靈方結,先天良知、良能之靈根方生,如花露初開,氣質嫩弱,耐不得磕撞。
倘不知止足,猶用外爐增減之功,未免道心中又起人心。
人心一起,道心即昧,靈根得而復失,大事去矣。
故曰“花露初開切忌觸,鎖居土釜勿抽添”。
土釜者,即中央正位,不偏不倚之謂。
抽添者,即增減之功。
“抽”即減其有餘,“添”即增其不足。
增減之功,凡以為真知靈知之剛柔不應,陰陽不和,而增之減之。
若真知靈知結團,收鎖土釜,居於中央正位,謹封牢藏,
一點靈苗,元氣不散,自生自長,而無容外爐增減之功矣。
靈根方復,鎖居土釜,不用抽添者,以其靈根具有先天生物之祖氣。
祖氣來復,藥即是火,火即是藥,
不必再用武火追攝,只運玉爐中一點柔和文火爍煉,
十二時中,抱元守一,順其自然而已。
蓋此時陰陽會于黃道,真知、靈知皆歸中央,
精氣神三性,凝聚于元宮,已無漏無泄,須當沐浴之時也。
上言陰陽會于黃道,三性自無漏泄。
然雖無漏泄,而防危慮險之功不可缺。
防危慮險者,防其藥氣外行也。
稍覺氣行,即以虛靈真火煉之,莫使元珠有離寶殿也。
元珠即真知靈知合一之光輝,亦即良知良能本來之靈根。
寶殿即黃道中宮,亦即元牝之門。
用文火爍者,使生氣自長養靈根也。
用真火煉者,使生氣不散,固靈根也。
養之固之,靈根自然常居於中宮,但不可加添武火,自招其殃,
故曰“加添火候切防危,初九潛龍不可煉”。
潛龍者,方生之陽,即靈根方萌之象。
若用武火以鍛煉,反傷生氣,無益有損。
此丹道緊要之關口,丹還在此,丹失亦在此,不可不防之切也。
上言“初九潛龍不可煉”者,
蓋以靈根方萌,生機已動,不用人力加添之功,自有天然真火消息變化,
一點陽光,漸生漸長,無處不有,故曰“消息火,刀圭變,大地黃芽都長遍”。
刀圭者,十分寸匕之一,靈根至微之象。
靈根雖微,得真火消息,由微而顯,無理不具,無道不備,純是生機,
如黃芽遍地,萬象更新矣。
黃芽遍地,皆靈根陽氣來復之功。
陽氣來復,生機發渙,渾然天理,流行不息,
自然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五行相生,迭為父母,
陰而陽,陽而陰,二十四氣連珠無間矣。
故曰“五行數內一陽生,二十四氣排珠宴”。
二十四氣,即五行之氣。
運靈根統五行之氣,乃五行之祖氣。
祖氣一生,五行二十四氣連珠相生,自然而然也。
當黃芽長遍,五行一氣,火已足,藥方成。
龍吟虎嘯,陰陽相應;
情性相戀,真靈常存;
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良知良能之靈根現象,還我生初本來面目矣。
還得生初本來面目,是謂歸根覆命,又謂還元返本,名曰“還丹”,又曰“真鉛”。
但此真鉛,乃後天中返出之先天,因其在假中采來之真,故謂“真鉛”,
與前丹未還之鉛不同。
丹未還之鉛,乃後天中發現出一點真知之情。
丹已還之鉛,乃真知靈知合一之靈根。
此靈根之鉛雖真,從後天中返出,便帶後天氣質,
必將後天氣質化盡,拔去歷劫輪回種子,方謂純陽無陰、七返九還金液大還丹。
還得本來靈根,是僅完的人道之事,
尚未完的仙道之功,乃修道之初乘,故曰“三鉛只得一鉛就,金果仙芽未現形”。
三鉛者,還丹之鉛,金丹之鉛,神丹之鉛。
此三鉛乃修丹全始全終之道。
若有一鉛未就,性命不了。
“火數足,藥方成”,是言還丹之藥方成。
“三鉛只得一鉛就”,是言還丹之鉛方就,
非言金丹、神丹之藥成鉛就也。
還丹藥成,了人道也。
金丹、神丹藥成,了仙道也。
若以人道之了,誤認為仙道之了,是猶行道而未出大門,常在院內盤旋耳,
仙果仙芽如何能現形哉!
此段是承上起下之語,以上言還丹初乘之事,以下言金丹中乘之事,讀者須于此處著眼。
還丹成就,即是金丹之事。
金丹作用,又與還丹作用不同,必須重安爐鼎,再置鉗錘,
將還丹煉就一個永久不壞之物,方為極功,
故曰“再安爐,重立鼎,跨虎乘龍離凡境”。
蓋還丹之事,處凡之道,即前所云“了人事”也。
金丹之道,超凡之道,即前所云“修仙道”也。
未修仙道,先修凡道。
既了凡道,即修仙道。
跨虎乘龍離凡境,是由凡道而復修仙道也。
龍虎,即還丹返出之真性情。
靈根有象,還丹方成,性情雖真,猶未混化,靈根不固,恐有得而復失之患,
務必將此性情陶鎔,絕無纖毫氣質,而後靈根得以完全,
故曰“日精才現月華凝,二八相交在壬丙”。
日精,即靈知;
月華,即真知。
靈根乃是靈知、真知精華凝結而成。
日精才現,月華才凝,即是靈根之精華才現才凝。
靈根精華現凝,即統真知靈知之精華。
此精此華,才現才凝,不能遽然歸於中正。
二八相交,真知靈知,剛柔相當,陰陽合德,不偏不倚,至中至正矣。
不偏不倚,至中至正,非真水真火不能施功。
“壬”即元精真一之水,
“丙”即元神溫和之火。
靈根得元精、元神水火烹煎,自然剛而不至於太過,柔而不至於不及。
真中含靈,靈中有真,不中者漸中,不正者漸正也。
上言真知靈知,二八相交,全憑水火烹煎之功。
真知靈知得水火烹煎,靈知之龍汞,歸於中正,凝結而不散;
真知之虎鉛,歸於中正,成就而不壞。
汞結鉛成,性定情忘,心死神活,從此一往直前,可以無阻無擋矣,
故曰“龍汞結,虎鉛成,咫尺蓬萊第一程”。
此第一程,乃金丹之第一程,非還丹之第一程。
金丹頭一步功夫,先要將真性之靈知、真情之真知,
鍛煉成一個渾然之物,方能靈根圓明不昧。
若是真知靈知稍有些子迷昏,便有些子滓質加雜,
算不得汞結鉛成,靈根光輝於何而生乎?
夫修真之道,始終只是煉真知之真鉛,靈知之真汞以生靈根,別無他物。
始而取坤位真鉛之真知、乾宮靈汞之靈知以為丹母,
終而煉龍性真鉛之良知,虎情靈汞之良能,以結靈胎。
坤鉛者,坎中滿。
坎屬於道心,道心實則有真知。
乾汞者,離中虛。
離屬於人心,人心虛則具靈知。
虛實相應,以真知而制靈知,以靈知而順真知,
道心常存,人心常靜,真而統靈,靈而歸真,真靈相合,能生靈根,故為丹母。
此還丹之事也。
龍鉛者,龍為性,屬木,
鉛為真知之情,屬金。
龍稱鉛者,真性中有真情,靈知變為真知,靈知混化矣。
虎汞者,虎為情,屬金,
汞為靈知之性,屬木。
虎稱汞者,真情中有真性,真知變為靈知,真知混化矣。
靈知真知混化,即人心亦化為道心。
良知良能,一靈妙有,法界圓通,動靜無礙,逆順隨心,無事能瞞,無物能傷,
故曰“最通靈”。
最通靈,則靈根不昧矣。
此金丹之事也。
始而性情真靈凝結,終而性情真靈混化,此丹道一定不易之理。
能達此理者,修道方成,
不達此理者,修道不成。
果達此理,是始終通徹,表裡豁亮,
如水晶塔子一樣,心竅玲瓏,一動一靜,
與天地合其德,
與日月合其明,
與四時合其序,
與鬼神合其吉凶,
身外一萬八千陽神,身內一萬八千陰神,皆順聽其命,
亦化而為護法神,故曰“三萬神龍護水晶”。
是道也,說之最易,修之最難。
蓋以采藥有時,煉藥有日,運火有符刻,
須要守時定日,明其符刻,心專意虔,方能成功。
否則,毫髮差殊,不作丹也。
上言守時、定日、明符刻者。
凡以為還丹真鉛到手,雖云還元返本,猶是有質之物,未至剛健純粹,不堪採用,
所謂“一毫陰氣不盡不仙”也,故曰“黑鉛過,采清真”。
真而至清,即是有氣無質,鉛現癸盡,黑返為白之時。
黑返為白,非是容易做出,必須奮大用、發大機,日乾夕惕,
下一著死功夫,方能滓質消盡,故曰“一陣交鋒定太平”。
交鋒者,不能退而必猛力以退之,既退盡滓質,真鉛至清而至真,
絕無一點客氣加雜,靈根穩穩當當,不染不著,不動不搖,可以太平無事矣。
三車者,《法華經》所云“羊車、鹿車、牛車”之三車。三車搬運,比喻功力漸進之義。
珍珠,即靈根之異名,以其靈根歸於清真,表裡瑩淨,
故又取象,謂“珍珠寶藏”,即中央元牝之門。
既得靈根太平,從此功力漸進,務必將此靈根珍珠之寶,送歸元牝寶藏,
謹封牢鎖,日久自然通靈矣。
當靈根清真入于寶藏,先天祖氣充足,造化在內,神明不昧,
先天而天弗違,後天而奉天時,其功用與天地日月之精混合而為一矣。
故曰“天神佑,地祇迎,混合乾坤日月精”。
能混合乾坤日月,靈根即是乾坤日月。
乾坤日月即是靈根。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虎嘯而龍吟,鸞飛而鳳舞,陰陽一氣,呼吸靈通,
入于金城不壞之境矣。
當混合乾坤日月之精,靈根已可無傷無損矣。
然雖無傷無損,若無些子勉強,金丹不結,必須再進一層功夫,
將此混合之物,運動虛無中神光真火,煉成一個精而又精、粹而又粹之寶,方是真實,
永久不能傷損矣,故曰“朱砂配,水銀停,一派紅霞列太清”。
朱砂,即前結就龍汞之靈知。
水銀,即前已成虎鉛之真知。
汞結成砂,鉛變成銀,已清真矣。
又經虛無中神火陶鎔,真中更生真。
真之清者,復進於太清矣。
火列太清,真進太清,砂銀一氣,金火同宮。
金遇火而還元生明,火遇金而返本息焰,故曰“鉛池迸出金光現,汞火流珠入帝京”。
金光者,真知常明之光。
帝京者,心君所居之處,為靈知之火藏。
金光迸出,真知至靈;
火入于藏,靈知至真。
真之靈之,神妙不測矣。
當金還火返,真知靈知,均歸太清,龍性虎情,亦交媾而為一氣,
急須外爐持盈,萬緣俱寂,不使有一毫客氣乘間而入,
自然寶瓶內爐,走聖飛靈,自相團聚,一時辰內結就一粒金丹。
當斯時也,五氣朝元,三花聚頂,其光通天徹地,
謂之朝金闕而生紫云,真實不妄,
此第二鉛就,金丹之事,乃中乘之道也。
一時丹成,萬般滓質盡脫,只有天良一點靈根,圓陀陀,光灼灼,淨倮倮,赤灑灑,
如仙桃成熟矣。
仙桃成熟,取而服之,光生五內,神凝氣聚,萬化來朝,我命由我不由天,
雖天地不喜不能也。
既已服丹,命基堅固,此時須當齋戒沐浴,勿忘勿助,等候靜極又動,一陽發生,
仿《參同》周天火候,可以凝結聖胎矣。
上言等候一陽生。此一陽,即凝結聖胎之陽。
《參同》火候,最細最微,准諸易卦,
仿乎月令,陽火陰符,進退止足,有為無為,無不俱備。
當服丹之後,靈根真種落于黃庭,七日來復,微陽潛生,
遵《參同》之理,以水火薰蒸,不使絲毫滲漏,漸生漸長,陽氣充足,
百關齊開,百神俱集,霎時胎結。
更加十月溫養之功,無質生質,無形生形,神丹成就,是謂男子懷胎。
此胎乃金剛不壞之法身,非等閒血胞之凡胎可比。
以其法身至靈至聖,故謂神丹;
以其法身脫離萬象,故謂聖胎。
神丹聖胎,總是一個不壞法身而已。
此第三鉛就神丹之事,乃上乘之道也。
內丹者,即聖胎之神丹。
外丹者,即還丹煉成之金丹。
金丹是采先天虛無之氣而煉成,造化在外,故謂外丹。
神丹是金丹服內,凝結成象,造化在內,故謂內丹。
此內外之分。
其實內丹外丹,總是一個靈根鍛煉成就,以其有內外先後修持之火候,
故有內外二丹之名。
外丹成就,即修內丹,內外相接,功夫到日,內外和諧,通幽達明,混成無礙,
結成一塊紫金丸矣。
金至於紫,從大火爐中鍛出,內外光明,至剛至健,至聖至神,變化隨心,飛騰如意,
入於最上一乘妙覺之地,陰陽不能拘,造化不能限,與天地同長久矣。
上言變化飛騰天地久者。
蓋以金丹入腹,剝盡群陰,化為純陽法身,十月氣足,嬰兒出現,羽化飛升,
為三清殿上之客。
到此地位,功成名遂,大丈夫之能事畢矣。
既為三清之客,有無俱不立,物我悉歸空,
離塵世而入太虛,逍遙快樂,遨遊三界,最清最奇。
然何以能如是哉?
以其太虛之上,修真之士,朗朗圓成,無一物掛懷,無一物能侵,與太虛同體也。
一物既無,大道已成。
成己之後,而又成物,處處顯道,方方行功,扶危救困,警愚化賢,
功完行滿,玉帝誥封,名登紫府矣。
上言五明宮裡傳真誥,是大道完成、登於天仙之位矣。
這個傳真誥、登天仙之幽情,至簡至易,約而不繁,
只是用真鉛煉真汞,成靈砂之一事,別無他物。
始而以真鉛制真汞,中而以真鉛合真汞,終而以真鉛成真汞。
始終以鉛煉汞,汞幹鉛飛,煆成一塊足色紫金,為永久不壞之物,
德配天地,故能受真誥。
是道也,非在聲聞緣覺中而成,乃虛空內所做之事業。
彼一切盲修瞎煉、外道之流,專在聲聞緣覺中作活計者,
聞的此等幽情之話,茫然無知,則必且驚且疑,而縮項退後矣。
金丹大道,平坦之道,人人有分,個個皆能。
得其真者,循序而進,如上天之梯,能起死回生,能超九祖先靈,
其榮貴無比,世間之繁華榮貴,何足羨哉!
金丹之道,雖是平坦易行,然非烈士不傳,非賢才不度。
特以烈士賢才,不慳財,不惜寶,提的起,放的下,
以性命為一大事,故祖師願與同安爐鼎,同化凡胎。
若是慳財惜寶之輩,不但祖師不度,雖有千萬神仙,誰肯來度哉?
此歌句句著實,敲爻示真。
藥物老嫩,火候次序,進退急緩,抽添運用,有為無為,
無不祥明且備,真足為萬世學人上天之梯。
祖師猶恐後人疑惑不信,故又出此誓語,以明其心。
我讀“妄說一句天公折”之句,不禁澘然淚下,見此而不發信心者,必非人類也。
昔正陽帝君授祖師道後,玉帝勅召授職,飛升空中,
謂祖師曰:“子當勉力,不久當如吾也。”
祖師叩稟曰:“弟子之志,異于先生。若不度盡世間凡流,永不朝金闕”
觀此,祖師不特成道後,欲把凡流盡提接,即未成道之前,早有此願。
奈何祖師欲提接凡流,同赴仙會,而舉世凡流以苦為樂,熬煎不歇,雖祖師亦無如何也。
凡流貪戀凡景,熬煎不歇,將性命二字,置於度外,
殊不知人生在世,百年歲月,瞬息間耳。
怎如道成之後,造化在手,性命由我不由天。
洞裡乾坤,日月最長也。
若有烈士賢才,尋師訪友,得其真決,堅志苦心,用功修持,二三年間,即能成道,
萬劫長存,其壽無疆矣。
修真之道,特患不能達聖道耳。
果達聖道,一了百當,真者能常,無時或息。
更加符火鍛煉之功,大道完成,遂顯真常,
雖虎兕、刀兵、水火、蛟龍,皆不能傷害。
到此地位,受天宮之福,一切塵世苦腦盡脫,豈不拍手呵呵大笑耶。
這些功,即以上修煉之功。
以上修煉之功,能超凡入聖,能起死回生,
能虎兕刀兵不傷,能水火蛟龍不害,最奇最妙。
有此奇妙,而人皆不肯要者,何哉?
非不要也。
神仙之事,雖愚夫愚婦,說者尊敬,聞者仰慕,
但為財色所迷,不肯將性命為重,雖尊敬仰慕,皆是妄想,是以神仙不肯召引也。
神仙者,大慈大悲,度己度人,豈不願將至道告人乎?
若不將至道告人,是有秘天寶,必非神仙。
蓋神仙不擇人而教,高低貧富,帝子王孫,一等視之,
總要能去繁華,能銼銳氣方肯告之。
若繁華不去,貪圖名利,銳氣不銼,爭勝好強,饒是帝子王孫,亦不告也。
嗔者,一切執著煩惱是也。
態者,諸般妄想貪圖是也。
修真之道,首要除嗔改態。
嗔除而心氣平,態改而情緣空。
去假求真,以性命為重,即能遇真師,出輪回,脫生死。
若嗔不除,態不改,已墮輪回生死之海。
既欲腰纏十萬貫,又欲騎鶴上揚州,雖神仙對面,應必冷笑不睬矣。
世人不肯入至道者,不為利必為名,以其為名能以取貴也。
殊不知名非貴,道極尊。
大道成後,為聖為賢,接引方來,代代相傳,子子孫孫,皆為聖為賢,
其顯貴無比,彼塵世腰金跨玉騎驕馬,一身之榮貴,
如同隙裡之塵,虛而不實,何足貴哉!
人生在世,如隙裡之塵,石中之火,最不久長,
而人皆以假為真,苦苦煎熬,奪利爭名,如鼎水滾沸不休,何哉?
奪利爭名,損人利己,沉淪苦海,失道迷真,忘其本來面目,業根種深,
所謂“世事萬般將不去,臨行惟有業隨身”。
若有人看破世事,平卻心頭棘茨,般般放下,
以性命為一大事,祖師必然提攜,
祖師云:“若人平卻心頭棘,便把天機說與君”,豈虛語哉!
但世間無有肯平心頭棘者,雖欲說天機,與誰說乎!
上言說與天機,是何天機?
即性命之天機也。
命者,先天真一之祖氣;
性者,本來真空之祖性。
真空之性,無時不在,現時就有,若悟到一無所有處,即能見真。
至於先天之氣,或隱或顯,隱顯無時,不在內,不在外,
非色非空,非有非無,擬之則失,議之則非,
一身上下,並無著落處,須用真師附耳低言,方能認得。
且造命之道,有藥物,有火候,有工程,有等等要口關隘,
必須口訣一一指示,方能通徹。
故曰:“命要傳,性要悟”。
修命者,超凡之事,
修性者,入聖之事。
超凡,所以脫幻身,
入聖,所以脫法身。
既悟得性理,又明的命理,
或先修性而後修命,或先修命而後修性,則超凡入聖,隨人做矣!
奈何迷徒不悟性理,又不求命理,將性命二事,看為兒戲,
故“三清路上少人行,畜類門前爭入去”。
一失人身,萬劫難逢,可不悲哉!
上言知得性命之理,足以超凡入聖矣。
但超凡入聖,不是空空顧幕,即便了事,須要將性命機關打開,
真知確見,腳踏實地,守護修持,方能濟事。
若知性而不知命,或知命而不知性,性命各別,陰陽不和,生機有息,焉能芳菲成道哉!
觀此性命缺一,且不能芳菲成道,
而況世間執相著空之輩,誤認後天有形有象之波渣修為者,豈不大失正道之路乎?
上言性命缺一不能芳菲。
何以見其不能芳菲哉?
蓋以“只修性,不修命,此是修行第一病”。
其病者,只修祖性不修丹。
丹者,陰符陽火煆煉而成,造命之事,屬陽。
修性之道,無陰符陽火鍛煉之功,屬陰。
縱祖性修成,未曾在大火爐中煆煉出來,陰而不陽。
不過來去分明,難免拋身入身之患,故“萬劫陰靈難入聖”也。
上段言修性,不可不修命。
此段言修命,不可不修性。
夫性者,所以全命之物。
若達命宗,而不知修祖性,則不能至誠前知,神明遠照,
猶如監容而無寶鏡,縱命基堅固,壽同天地,一愚夫耳。
亦如空有家財,而無主柄使用也。
蓋命理攢簇五行,和合四象,奪天地之氣數以為我有,竊陰陽之造化以為我用。
煉鉛制汞,鉛汞凝結,則腹實而命基堅固,腹實命固,
而不知抽鉛添汞,虛心修性,以期超脫,不為修道之極功,
故古仙名為“守屍鬼”,非七返九還金液大丹之道。
七返九還金液大丹,必以性命俱了,打破虛空,不生不滅,為了當也。
此以金丹之始終論之,若以修命而言,亦必須修性,若不修性,命亦不凝。
但修命之性,與了命後之性,大有分別耳。
上言修性不修命,不能成道,修命不修性,亦不能成道,
若欲成道,非性命雙修不可。
修命之學,以術延命,復先天化後天,長生之道,固元矣;
修性之學,以道全形,破虛空超三界,無生之道,亦元矣。
性命雙修,道法兩用,內外相濟,既得長生,又能無生,
形神俱妙,與道合真,了命了性,不生不滅,元之又元矣。
其所以元者,蓋性命雙修之道,在海底洪波中駕法船,於蛟龍深潭裡探明珠,
殺內求生,害中有恩,能修無量壽身,能成金剛不壞。
得其真者,縱橫逆順沒遮攔,靜則無為動是色。
匠手高強,亦如飄蓬行舟,左之右之,無不宜之。
彼一切旁門外道,不知性命為何物,專在一身上下百般做作者,豈曉有此匠手之真傳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