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卜手章真言作品
刋行心經淺釋歌誌奇 玄靖詹天眼
天下事物,興衰有期。時緣未至,無法轉移。
過去未來,有據可稽!天機微妙,確是神奇!
我釋心經,爲報佛慈!大同立骨,勸世皈依!
丁年丁日,丁時肇基。丁丁合妙,同拜阿彌!
一揮立就,佛陀恩施!立擬印行,消解世疵!
奈時未至,難遂所思!楷妥之稿,錯入卷皮!
招徒漢光,港美信幃!再四追尋,無法明知!
欲再重寫,難憶原辭!
壬子之夏,招徒美飛,訪問伍友,佩琳道居。
暢談一切,两各心怡!伍友函我,詳叙宴嬉。
我心歡喜,分函慰詞!揭開招卷,經稿在茲!
六年渴念,突解愁眉!印期商妥,歷書一窺!
壬年壬月,壬日壬時。丁壬合妙,水火濟宜!
云無數理,其誰信之?招漢族光,吉兆來儀!
歡喜逾恆,特誌玄機!
般若梵譯妙智慧。波羅蜜多明澈詞。
求早見性先明心。經是得道捷徑基。
觀自在菩薩!
觀自在為證果號。明澈一切顯慈悲。
自覺覺他是菩薩。聞聲救苦功德垂。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明透生死深般若。不計得失無所希。
盡心盡力求在我。二死永忘死不歧。
日月只顧繞軌道。天荒地老未式微。
人生百歲終圓寂。回頭是岸須及時。
照見五蘊皆空。
五蘊色受想行識。皆空不著之意思。
黑紙有相難上色。空白紅綠任所宜。
色即空兮空即色。先破色蘊免錯差。
受有善惡兩方向。代民受苦是良規。
享受太子上丟棄。認清受蘊自無危。
想入非非走絕徑。想達大同萬方依。
想蘊原是正邪關。勒馬懸崖免燃眉。
行差蹈錯無藥救。行善從德五福隨。
行動關係生與死。事到頭來慎矜持。
識人識事為上識。化黑化紅觀染絲。
聖識凢識隔一線。稍微忽畧無法醫。
度一切苦厄!
一切苦厄如何度。生老病死盡惠慈。
我心彼心同型造。各得其所免流離。
佛陀悲心盡表露。全經竅要即在茲。
但願眾生記此語。救人自救莫遲疑。
舍利子!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再加詳細申明白。呼舍利子來重題。
色即空兮空即色。有無無有同類推。
天空何曾有色象。風雨雷雨任早遲。
骨肉毛血有實質。靈魂無形役四肢。
魂不附體即物化。無主有奴不斜欹。
受想行識同一理。不執不著是綱維。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萬事萬理由心起。心外無物休問蓍。
諸法得行憑心指。心正法靈百妙歸。
人我眾生與壽者。四相靈渺欲何為。
太空何曾有生滅。垢淨亦由人意移。
說到減來便是增。說到增來又減低。
試看潮汐與日夜。增減減增無盡期。
日夜夜日輪不息。虛實實虛並非奇。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
所以空中原無色。明明白白可探窺。
受想行識亦如是。妄心執著便自欺。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眼耳鼻舌與身意。六根未淨神未羈。
色聲香味及觸法。六塵妄惑是愚痴。
過眼色識轉瞬盡。過耳聲識即風吹。
及鼻香識曇花現。及舌味識空玉巵。
觸及身識徒後悔。快意法識難久居。
不著不迷存真性。妄取妄求惹瘡痍。
一點靈光不自壞。心境清淨遠魅魑。
無即是有妙理透。眼意諸界一同撕。
沉淪根塵輪迴劫。靈光日微罡風吹。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
無明便是糊塗態。糊塗作事受大虧。
既知無有有無理。無明自然難為疵。
無明盡時悟老死。老死等閒憂難縻。
沙譯勤兮勤作善。門譯息兮息惡機。
無苦、集、滅、道;
苦集滅道為四諦。四諦明白心自怡。
五蘊熾盛逼迫苦。集苦原為貪癡私。
思離苦海慕寂滅。便是證果現曙曦。
道為修徑完生死。明得到真性可追。
苦集滅道既無存。可以安然達天墀。
無智亦無得。
既知無苦集滅道。何有由智成識資。
既知智得皆虛渺。全在無字覔馨粢。
悟空盡力濟苦厄。行心所安樂無涯。
仙佛由來從心造。早圓功果丟臭皮。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
惟因以無所得故。便成有情覺菩提。
故知波羅蜜多妙。心無罣礙享笑嬉。
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心中無物恐不遠。顛倒夢想難入惟。
三障盡時功德滿。澈證涅槃開朵頤。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去未現在三世佛。皆依般若為導師。
得成無上正覺果。朝朝暮暮伴阿彌。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故知般若功能大。細心探討有珠璣。
佛陀慈悲洒甘露。耹望眾生上天梯。
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密咒揭開玄妙諦。大乘功果與天齊。
誠誦篤行報佛恩。到處光明而緝熙。
玄靖詹天眼淺釋并書
佛曆二千五百一十一年歲次丁未
浴佛節時年六十九歲
呂師純陽,德滿地天。渡盡蒼生,志包坤乾。
四月十四,河南降祥。臨薅之時,滿室異香。
白鶴入帳,天樂飛揚。金形木質,鶴頂龜肩。
虎體龍腮,鳳眼修長。翠眉露額,額滿身圓
鼻聳口濶,面色白黃。仙風道骨,氣宇軒昂。
初時名瓊,後稱呂岩。一字伯玉,又名洞賓。
嚴父名讓,右庶之官。慈母王氏,永樂稱賢。
馬祖見面,讚其非凡。遇廬則居,見鍾而仙。
天資聰穎,幼能文章。十五好劍,二十名彰。
咸通進士,德化政闡。四十出遊,飲酒長安。
巧遇鍾祖,吟詩結緣。黃梁一夢,富貴雲煙。
感悟大道,不戀宦塲。退隱廬峯,修眞志堅。
鍾祖授術,點金可昌。三千年後,石質復原。
師懷偉大,不願遺殃。拒學富法,寧願苦嘗。
十魔九難,莫動心腸。終成大道,妙契自然。
現化五陵,演教人間。前後八品,求心玄篇。
日夕不休,飛鸞大千。玉清内相,佐帝渡蒼。
歷代封贈,日月同光。無量仁慈,孚佑永傳。
三期普渡,肩任鉅難。申道大帝,贊化萬方。
五敎宗師,天府新頒。率領衆眞,再造河山。
消弭三爭,力挽狂瀾。起妾振廢,開闢洪荒。
完成大同,共樂虞唐。功勳彪炳,萬古留芳。
大峯恩師,法力齊天。宋朝宣和,誕生閩疆。
幼而聰慧,宅心慈祥。立願濟世,佛法闡揚。
削髮修行,大乘苦研。善於望氣,知華必昌。
三期普渡,結緣古棉。紫氣繞注,雙髻峯前。
不辭跋涉,前至潮陽。共撐寶筏,會合佛仙。
卓錫和平,治病化殃。教組善堂,恤死救傷。
收埋孤骨,義學培良。發起建橋,手乏文錢。
超抜幽魂,解寃消愆。獨力支持,人笑其顛。
宣揚大同,廣結善緣。施展妙法,貫澈主張。
再造河山,普渡大千。不假人助,自力著鞭。
渡海駕傘,佛法無邊。先求趙嫗,灶下石牀。
聞聲救厄,防患未然。既得石母,引石入淵。
練江南繞,兩岸不連。牒請水府,水斷中央。
百丈橫渡,危險異常。七日七夜,法術玄玄。
浪大舟小,遇風覆亡。斬松墊底,石母在巔。
犧牲人命,至堪哀憐。上山驅石,如趕牛羊。
百噸巨石,任意置懸。大者作躉,長任橋樑。
守禾老農,聞聲埀涎。求賜一頭,以助耕田。
師予以倍,園欄繫繮。天明省親,二石臥塲。
故留紀念,啟發後賢。命名誌異。石尾奇鄉。
六丁六甲,助橋功圓。神工鬼斧,既整且妍。
交通方便,消弭狂浪。洲數十九,永耀坤乾。
民國闢路,粵潮接聯。橋成路基,世界名翔。
和平山麓,衣冠塚填。報德留念,善堂績延。
一九二四,十三師猖。武人干政,氣燄蠻強。
指為淫祀,令廟折光。眼長棉安,聯合各方。
起與對抗,墨彈筆槍。我報天聲,盡加保障。
組會控訴,主席我當。正義所在,不惜赴湯。
國府詳查,斥其荒唐。通令保護,欲蓋彌彰。
從茲聖德,四海風檣。各地祝捷,廟祀表虔。
一九四九,降乩九香。令我集侶,從德社創。
首屆社長,選我承担。港府立案,免查准裝。
証列六號,社團最先。法開格外,佛佑週詳。
蘇屋祝融,烈燄飄颺。迴風返火,奇跡輝煌。
令我救濟,災民安藏。感動港府,徙置策行。
自茲以往,劫困有房。制度日善,功德無量。
天府論功,菩薩陞遷。呂祖命眼,撰文永傳。
功留萬世,山高水長。
宋大峰祖師略傳 注:本文摘錄自潮陽玄靖詹天眼敬撰之【宋大峰菩薩行教記】
宋大峰祖師,於宋宣和年間十月二十九日,降生於福建,俗姓林,幼而慧,志氣浩大,立願闡揚我佛大乘妙理。一洗僧人靠施主為生,作小乘了已之圖。削髮修行,自食其力,法號大峰。蓋因祖師善於望氣,有慕乎珠穆郎瑪峰,及潮陽之雙髻峰,而實現大同之願望也。
祖師自慧眼遙望得珠穆郎瑪峰,與潮陽之雙髻峰,紫氣上騰,已達骨肉團聚之境,知世界大同之時將到。乃由福建步行至潮陽,卓錫於和平里之綿安現。本其茲懷,為人治病。不特施藥、施殮施棺,又施超拔之法事,創我國僧人之妙行。
又見練江橫貫和平,兩岸距離,將近千尺,交通不便。而江水又複湍急,作螺旋之形。每年鄉民用木船渡江,中途遭風浪打擊,覆舟喪命者,不可勝計,心焉傷之。乃於宜和戊申發起建造和平橋,以利交通,而免鄉民時遭橫禍。雖當時祖師有法術,可以放江中,身立上,而安渡彼岸,為鄉人所敬服。但念如許長橋,以手無分文之一介僧人,焉有钜資,以作建築之費。況且江水湍急異常,如何施工,於是鹹加訕笑。而祖師則泰然處之,一己出力,不假人手。先至村中老嫗之家,請求化緣,立萬世奇功。嫗早敬祖師之道德,以錢米香茶出奉。祖師均不接受,嫗問其故?祖師答日:貧僧只求施主灶下架柴之小石一方,於願己足,其他均不趕接受。嫗以小石毫無奇巧,取之何用,笑而與之,祖師乃頂禮答謝,負歸觀中,即擇吉日禱請水府,將江水界鍛七晝夜。用法役使六丁六甲,與黃巾力士,斬取山水松木,於深夜移來填於欲行建橋地點之江中。然後將小石一方,用法放在松木之上。蓋此小石,乃石之母也。母石下江,則子石自然聽法,歸來團聚,以供驅策。複於七天內之深夜,獨自上山作法,驅石入江,以作十九洲之橋樑。鬼斧神工,即整且雅,非人力之所能施為。及至最後一夜,祖師欲留跡於人間,以作紀念。當驅石至石尾奇鄉時,田洋草寮中一守禾許多農夫,聞寮外驅牛之聲。牛只之多,難以數計。於朦朧半睡之中,戲而問日:外面何來許多之牛,可否給我一頭,以為耕田之用?祖師笑而答日:君要一頭,吾今予你以倍可乎?農夫以為戲言,又隨口應日,如此則感謝不盡矣!祖師日:我已將牛二頭縛於你園欄之下,你可收用!並留下最後行來之大石二方於其田中。天明農夫起床,見田中臥下大石二方,乃知祖師之故留奇跡。所以鄉人乃命其名為石尾奇鄉,以志其偯;是又建橋中之一趣事也。
和平橋造成之日,祖師喜甚。由橋上跌下江中,白日飛升極樂,長待彌陀。鄉人尋覓祖師聖體,多日不見。乃以祖師存在綿安觀內之衣冠,葬於和平山麓。題日:【宋大峰祖師之墓】,以留念紀念。
和平各界人士,又以祖師在未飛升前,教人首要組織善堂,廣行善事,則【利人便是利己,救人乃為自救,積善之家,天必賞之】。等等格言,至為珍貴。至於善堂內容,救人分為二部。一為救濟部:負責施藥,贈藥、施殮、施棺、救貧、濟困、養老、育嬰、收理狐骨、敬惜字紙及義學等項。一為經生部:負責經樂,普渡孤魂等項,以達蒼幽並渡之妙云云。鄉人乃尊師遺教,將綿安改為報德善堂,以崇德報功,而留紀念。後來各地善堂組織內容,大家依照遺規而行之。
楊公名益(生平為西元834-900年),字筠松、叔茂,號玄赤,唐竇洲人,精八卦堪輿之術。(竇洲故治,在廣東信宜縣南二里。)僖宗朝國師,官至金紫光祿大夫,掌靈台地理事。黃巢犯闕,乃斷髮入崑崙山步龍。後至江西虔州,以地理妙術行世,號救貧先生。《宋史》藝文志,稱為楊救貧,成道於虔州。
著有《撼龍經》、《疑龍經》、《葬法倒杖》、《畫莢圖》、《遍地鉗》、《一粒粟》、《疑龍十問》、《天機鈐訣》、《青囊奧語》、《天玉經及外編》、《都天寶照》、《二十四砂葬法》等書行世。皆為堪輿家之重要經典。又創「正針」羅盤,至為玄妙,為學地理者所必習。
巒頭一脈觀察龍脈、因形擇穴,世稱形勢派或江西派﹙贛派﹚,其傳承由楊仙師傳曾文迪、曾求己、陳摶、吳穎、吳景鸞等等。吳景鸞授廖瑀、謝元錫至今。
昇仙後,受上皇玄穹高高上帝玉皇大天尊,封為“四洲司福天尊”。闢清陰洞,號清陰洞長,率門下高足楊侶、卜彬、何野雲諸師雲路奔馳,乩教有緣,特創一切地理玄妙方法,為萬世所宗。並盡其心力,與申道大帝呂純陽祖師、觀音菩薩、瑪麗亞聖母,協輔中皇玄旻高高上帝玉皇普化大天尊關聖帝君揚化闡法,而達世界大同,功在萬世。
何野雲祖師,原名何德宏,字雪樵,江西豐城人,生於元末,
與劉伯溫仙師同信四洲司福天尊 楊筠松祖師之地理,得楊師之玄。
舉凡天文、地理、政治、軍事、靡不精通。知元朝之運限已滿,新朝將興,乃與劉師同出尋主。
因聰明過人,忽略“婁金狗”三千年一值,而受真命天主之妙。
以為“紫微星”降凡之陳友諒,照例應受天命,而為天子。
途遇劉伯溫師,談起天下大事。劉師乃直言曰:師兄誤矣!紫微星之陳友諒,本屆不能如願,天位應歸“婁金狗”降世之朱洪武承當等語!何師乃悟,深嘆一時忽略。
但念言已錯發,難以收回,唯有本其歷來之本領,以圖挽救而已!
乃本其才幹,以佐陳友諒而取得九十九勝,希望最後一次鄱陽湖水戰,而受奇功,以望人力而勝天。在鄱陽湖之戰時,力勸陳友諒力忍一次,暫避船艙中,而不敢明言天機!但劉伯溫則明其苦心,力囑士兵大罵陳友諒之無能走避,並令三軍不息放箭。詎知陳友諒不明底蘊,不能忍受一時之辱罵,揭起船艙,希望與朱洪武決一死戰,奈何天數難逃,一箭射來,竟中咽喉而亡身。
(野史傳聞:陳友諒與朱洪武為同母異父之兄弟,陳友諒出生後面像頗佳,卻被祖母貫穿耳垂佩玉耳墜,帝王之像被破掉,故無法稱帝。今之男兒亦習穿耳洞,從此均成不了大業。為人父母者,應告誡之。)
何野雲祖師乃明白天數非人力可挽回,乃微服逃入廣東之潮州避禍,專心發揚地理妙奧。
同時得一虱母寶衣,穿在身上,週身虱母奔走,令無福人不敢行近,中間為潮人作下大有玄妙之風水,為潮州留下紀念,世稱「虱母仙」。
如為潮陽沙浦黃氏用“一條竹”為貧無容身之破草寮以當門塹而發加開族。
如為潮陽在城之陳厝溝古安一巷迫而向天之門而開族。
如為揭陽鄭氏安一門閭,而數百年富庶不息。故鄭氏始終不敢修理,任由破壞而不願,而有“破門樓鄭”之美稱等等,不可勝計。
余在少年時均至各地欣賞,不勝感佩!
二十年來得何野雲祖師之乩教,且蒙賜乩時稱呼天眼為師兄名義,實不敢當,感激難言!
而念天眼因高樓放水口之苦思情況,而借持傘伴子遊山林之妙義,而使我悟出“遮”字之玄奧,尤感難盡言。至於天眼之安設門塹計劃,全悟何祖師之奧妙,尤感難盡言。
為報楊公與何師之大德,而留地理史上盛事起見,僅誌何師之大德如上。
至於何師之昇仙之經過,乃因當時之潮人某君不明何師之虱母寶衣來歷,以其污穢不堪,當其外出時,乃將衣用滾水煮過,希望將虱母煮死,以求清潔,誰知此衣一煮,虱母盡亡,而何師亦從而不幸成仙,真是可惜!合併記之。
何師傳奇甚多,著有《浮砂斷》(亦稱《何家砂法》)一書傳世。
1970庚戌春月 玄靖詹天眼著于香港北角
弟子真言感謝佛圓智揚圓烈王老師整理編錄發表
廣州道侶詹慕禪在注《呂純陽子求心篇》序中也明確表示,
欲借此書實現人心世道之重告光明,
其序云:“呂純陽子求心篇,說明心之為用,心之修養,心之保持,莫不透徹精警,
鞭辟入裡,誠養性之不二法門,而求心之迷津寶筏也。
風塵俶擾,庶眾澆漓,欲為起衰救弊之計,非使人人能自救其心不可,
欲使人人能自救其心,又非有以發聵振聾不可。
欲有以發聵振聾,則純陽子求心篇,實為唯一圭臬,慕禪不敏,竊有心於道,
爰取是篇增加注釋,重付梨棗,廣為傳播,俾人人讀而憬然有得,人人能求其本心,
以辨別是非善惡,去蕪穢之徑,入坦蕩之途,人心世道之重告光明,庶有豸乎。”
人人從我做起,求其本心,去惡揚善,社會安定,風俗淳樸不難實現。http://gzdd.gzlib.gov.cn/Hrcanton/Content/Upload/ResearchImage/20161219/a2e7577d-445e-47ea-8d3f-499cccf2db2c.pdf
祝香辭
縷縷清香繞聖空 香繞聖空神人通
神人相通惟心感 心感信香化蒼穹
南無天雲海會諸仙真 (三稱)
起 讚
陰陽分曉日月尊 渾渾五行合乾坤
帝德玄黃參化育 訂立慧緣修真根
請師
奉請 東方木德星君
奉請 南方火德星君
奉請 中央土德星君
奉請 西方金德星君
奉請 北方水德星君
奉請 德德社諸佛仙尊
經文
玄旻高上帝 玉皇大天尊,慈念塵土末劫,發大悲心,揚大教化,渡一切苦厄,救一切蒼生。
眾善子!教不離德,德不離身,天命為性,率性歸真。
是故有諸行藏,不欺不偽、不貪不妄、不驕不怠,塵世無魅,無侵損相害,無是非訟擾。
赤心古樸,積精為神,水火刀兵不見,災疫疾厄不遇,
恬愉自得,慧志潔淨,常持聖典,正覺開智,超凡化真,
心廣體胖,家室安寧,以增天爵,以邀吉亨。
至誠無物,至妙至精,道化成理,虔感至靈。
南無大慈大悲伏魔大帝德德社至上古佛玉皇大天尊。(三稱)
結經辭
玉皇大天尊 義氣貫乾坤 忠心如赤日
紫德訂道軒 願以此教典 普化於世間
同登極樂土 共躋天堂歡
南無德德社諸佛仙尊 (三稱)
祝香辭
【題解】
是向神進香啟請時的語辭。
縷縷(1)清香(2)繞(3)聖空(4)
【注釋】
(1)縷:(音呂)細長如線絲叫縷。縷縷:一條條似絲般的香線煙,連續不停上升的意思。
(2)清香:是焚燒檀香或香條時,所發出的馨香氣味。
(3)繞:(音擾去聲)即繚繞旋轉的意思。
(4)聖空:(聖音盛)聖是至尊神殿;空是天空,即天。天是至尊神聖所在地,所以叫它為聖空。
【句譯】
一條像線絲一般清香的煙氣,連續不絕地上升,圍繞著聖空。
香繞聖空神人通
【句譯】
縷縷清香的煙氣,圍繞著聖空,神靈知道人間有所禱求,便降臨壇前,接受所請,於是神人相通了。
神人相通惟(1)心感(2)
【注解】
(1)惟:(音為)賴,靠。
(2)心感:內心的感應。
【句譯】
神和人之間,所以能夠相通,全靠至誠的心而起感應的。
心感信香(1)化蒼穹(2)
【注釋】
(1)信香:佛語,香為信心的使者,其意是說,虔誠拜請時所焚燒發出的清香。對於神人相通的感應,有如現代無線電的通訊,不論何處,即時到達。
(2)蒼穹:
(音倉窮)天空。
【句譯】
虔誠拜請的信香,升化天空,神聖仙佛因而感應降臨,福澤(音則)人間。
南無(1)天雲(2)海會(3)諸仙真(三稱)
【注釋】
(1)南無:皈依(音歸衣),誠心歸向佛門。
(2)天雲:仙佛喜雲遊在天空。
(3)海會:仙佛喜聚會在海島。
【句譯】
三稱是誦讀三次,是向諸佛仙真,再三表示敬意,和誠心皈依德教,奉行心典中聖訓,度己度人,完我心願。
起(1)贊(2)
【注釋】
(1)起:開始。
(2)贊:稱讚。
【句譯】
讚揚玄旻(音民)高上帝頒(音班)經救世的功德。
陰陽(1)分曉(2)日月尊(3)
【注釋】
(1)陰陽:(音因羊)凡物皆有陰陽。雌為陰,雄為陽。即電也有陰陽。道祖說:萬物負陰而抱陽。
(2)分曉:(曉音小)分別,明辨。
(3)尊:高貴。
【句譯】
自有天地以來,即有陰陽之別。月為陰,日為陽,晝夜運行,大放光明,森羅萬象,其尊貴處無與倫比。這是形容德教心典的頒行,好像晨曉時分,日月光輝,衝破黑暗,光明燦爛,普照大地一樣。
渾渾(1)五行(1)合(3)乾坤(4)
【注釋】
(1)渾渾:(音魂魂)深大的樣子。
(2)五行:金、木、水、火、土。
(3)合:配合。
(4)乾坤:(音前昆)天和地。
【句譯】
功能神跡(音積)深遠浩大的五行,錯綜配合,因而創造了乾坤的偉大。五行合乾坤,是形容德教對新人類社會的貢獻。
帝德(1)玄黃(2)參(4)化育(4)
【注釋】
(1)帝德:玄旻高上帝的大德。
(2)玄:(音旋)天。
(3)黃:地。
(4)參:參與。
(5)化育:(育音玉)化生孕育,即天地間萬物的生長。
【句譯】
玄旻高上帝頒經救世,其功勳之大,誠如崇高廣漠(音莫)的天地,化育萬物,欣榮生長。
訂立(1)慧緣(2)修(3)真根(4)
【注釋】
(1)訂立:(訂音定)訂立成立。
(2)慧緣:(音會圓)智慧的因緣。
(3)修:(音休)修養。
(4)真根:天賦純樸的真性。
【句譯】
德旗招展,凡與諸佛仙真有緣的,應作聰明理智的選擇,參加德教,德典研修,立德行道,由此培養天賦純樸的真性。
奉請 東方木德星君
【句譯】
拜請東方木德星君和主管區域內的諸佛仙真。
奉請 南方火德星君
【句譯】
拜請南方火德星君和主管區域內的諸佛仙真。
奉請 中央土德星君
【句譯】
拜請中央土德星君和主管區域內的諸佛仙真。
奉請 西方金德星君
【句譯】
拜請西方金德星君和主管區域內的諸佛仙真。
奉請 北方水德星君
【句譯】
拜請北方水德星君和主管區域內的諸佛仙真。
奉請德德社(1)諸佛仙尊
【注釋】
(1)德德社:是玄旻高上帝集合道、佛、儒、耶、回五教教主,與普天神聖仙佛所組織的宗教大集團。玄旻高上帝為至上主持,關平少帝為主裁。其目的在宣導五教歸宗,推行德教,實現世界大同。
【句譯】
我今虔(音前)誦德教心典,誓當心敬奉行,拜請諸佛仙真,明鑒我心。
經文
【題解】
經文是德教心典的正文。凡聖哲賢人益世的著作,都可叫經。
玄旻(1)高上帝玉皇大天尊(2)
【注釋】
(1)旻:(音民)天空叫蒼旻。
(2)玄旻高上帝玉皇大天尊:是關聖帝君。甲子年受禪玉皇的賜號。詳見與洞冥寶記書中。
【句譯】
德德社諸佛仙真,在敘述德教心典正文之前,特先尊稱玉皇的聖號,表示敬意。
慈念(1)塵土(2)末劫(3)
【注釋】
(1)慈:上愛下叫慈。慈念,慈愛的懷念。
(2)塵土:(塵音陳)人世間。
(3)末劫:(音魔節)最後的慘苦災劫。
【句譯】
玄旻高上帝憐惜人世間,已經進入最後的慘苦災劫,芸芸眾生,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浩劫之大,從所未見。
發大悲心(1)揚大(2)教化(3)
【注釋】
(1)悲:(音杯)憐憫他人的痛苦叫悲,菩薩之悲心廣大,故叫大悲。(辭源)愛念曰慈,悲傷曰悲,合言之曰慈悲。
(2)揚大:發展和宣揚,即發揚光大的意思。
(3)教化:教導他人,使人接受感化。
【句譯】
玄旻高上帝發出救人救世大慈大悲的心,宏願發揚德教,導化萬民善信,諸惡莫作,眾善奉行,修身立德,同登樂境。
度(1)一切苦厄(2)救一切蒼生(3)
【注釋】
(1)度:從此岸到彼岸叫度,即度過或化除的意思。
(2)苦厄:(厄音餓)指水、火、刀、兵、疫鬁、饑饉等天災人禍。
(3)蒼生:(蒼音倉)指天地間一切有生機的生物。
【句譯】
玄旻高上帝的大慈大悲心,不但要化除人世間一切災難疾苦,而且也要解救天地間一切蒼生。
眾(1)善子(2)
【注釋】
(1)眾:(音種)大眾。
(2)善子:(善音扇)指善男信女。
【句譯】
玄旻高上帝,懇切地勉勵大家說:善子們,請聽我說。
教(1)不離(2)德(3)德不離身(4)
【注釋】
(1)教:指道教、佛教、孔教、耶教、回教等五教。
(2)離:離開。
(3)德:道德。
(4)身:實行。
【句譯】
善子們!崇奉德教是要修身立德的,教(德教)與德(道德)是分不開的,所以身入德門的善子,一要信,二要行。信是歸善正心;行是奉行德教的教典。這樣才能成為有德的人。
天命(1)為性(2)率性(3)歸(4)真(5)
【注釋】
(1)天命:人的一切皆受命於天所賦予的意思。
(2)性:(音姓)是指天生的本能。如人有人的性,禽獸有禽獸的性,都是與生俱來的,即俗謂天性。佛說:人皆有佛性。孔聖說:操之則存,舍之則亡,出入無鄉,惟心之謂歟?孟聖說:人皆有良知良能之德性。- -求則得之,舍則失之。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可見人性和教育的關係多密切。
(3)率性:(音說姓)依照天生本有的善性做事,不使其為惡習污染,因而變壞。
(4)歸:(音規)回復。
(5)真:是指毫無做作的天生本性,即天真。
【句譯】
人類得天獨厚,賦有良知良能的本性,但,性之為物,是「操之則存,舍之則亡」的。善子們。為人要依循善良的本性,兼靠後天純良的教養,才得維護和恢復純樸的天真。
是故(1)有諸(2)行藏(3)
【注釋】
(1)是故:由於這個原因。是承上啟下之詞。
(2)有諸:有這許多。
(3)行藏:(音形倉)論語: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行止之意,指人的言行和存心。
【句譯】
基於上面所述,所以做人要有言行的道德標準,才不致誤入歧途,墮落苦厄的境地。
不欺(1)不偽(2)
【注釋】
(1)欺:(音妻)詐騙。
(2)偽:(音位)假的叫偽,有欺騙的意思。
【句譯】
玄旻高上帝說:人們的言語行為,要以下述六則為標準。
第一、「不欺」:說話要誠實,不顛倒黑白,不播弄是非。
第二、「不偽」:行為要端正,不以假亂真,不存心騙人。
不貪(1)不妄(2)
【注釋】
(1)貪:(音攤)不應該再得的,而強取之叫貪。貪貧二字相似,意謂「貪而後貧」。
(2)妄:(音望)不正當的,胡亂的叫妄。
【句譯】
第三、「不貪」:不要貪得無厭,見利忘義。道祖說:「禍莫大於不知足」。
第四、「不妄」:不要狂妄,為非作歹,要安分守己。佛祖說:「作業受報」。
不驕(1)不怠(2)
【注釋】
(1)驕:(音交)自大而看不起人。
(2)怠:(音待)做事不肯努力。
【句譯】
第五、「不驕」:不要驕傲。禮記:滿招損,謙受益。要是驕傲自大,結果是聰明自誤。
第六、「不怠」:做事要努力,不要懶惰。自古道:業精於勤,荒於嬉。做起事來,要是因循苟且,怠惰不前,無異是自暴自棄。
塵世(1)無魅(2)
【注釋】
(1)塵世:(音陳是)人間。
(2)魅:(音妹)邪魔鬼怪。
【句譯】
人人都言語行為,能依照上面所說的六則作標準,那麼人世之間,就沒有欺偽、貪妄、驕怠等邪魔鬼怪行為出現。
無侵(1)損(2)相害(3)無是非(4)訟擾(5)
【注釋】
(1)侵:(音親)搶佔、奪取。
(2)損:(音筍)傷害。
(3)相害:損人損己,害人自害。損人害人是因,自損自害是果,誰也得不到好處,所以說是相害。
(4)是非:(非音飛)口舌的爭吵。
(5)訟擾:(音宋繞,繞字上聲。)訟是爭辯是非。擾是不安寧。訟擾是說雙方打官司,爭辯事理的曲直。
【句譯】
世間人人不欺不偽,不貪不妄,不驕不怠,互不侵損相害,無是非曲直的爭執,大家親熱地生活在一起,這便是人間樂土,世上桃源。
赤心(1)古樸(2)積(3)精(4)為神(5)
【注釋】
(1)赤心:赤子的心,無求無欲,至誠的心。
(2)古樸:(朴音僕)忠心厚道,有古人之風。
(3)積:(音績)聚,存留。
(4)精:(音晶)人的心神。
(5)神:人的精氣。
師尊乩示: 人以道為本,體以氣為尊。古者長生之訣,不外於精、氣、神以求焉。又,夫人體之內,精為生命之根;氣為轉運之機;神為靈慧之宮。
【句譯】
玄旻高上帝說:人人胸懷赤子之心,忠誠樸實,有古人之風。內心清淨恬淡,聚精養氣,氣暢神通,精氣神合一,養生吐納,延年益壽了。
水火刀兵不見(1)災疫(2)疾厄(3)不遇(4)
【注釋】
(1)見:看見。
(2)疫:(音益)瘟疫。
(3)厄:(音餓)苦厄是指窮困災難。
(4)遇:碰見。
【句譯】
人既精神愉快,身體強壯,又能愛己及人,熱心佈施,為善積德,自得神人護助,即遇天災人禍,也必逢凶化吉,不遇不見了。
恬(1)愉(2)自得(3)慧(4)志(5)潔淨(6)
【注釋】
(1)恬:(音田)安靜。
(2)愉:(音魚)心中快樂。
(3)自得:心安理得,逍遙自在。
(4)慧:(音會)聰敏。
(5)志:(音至)意向,志趣。
(6)潔淨:(音結靜)純潔清淨。
【句譯】
生活在安樂逍遙之中,志趣高潔,智慧靜修,做一個純正不邪的善人。
常持(1)聖典(2)正(3)覺(4)開(5)智(6)超(7)凡(8)化(9)真(10)
【注釋】
(1)常持:(持音池)時常學習研究。
(2)聖典:(音勝點)指德教心典。
(3)正:純正。
(4)覺:感悟,指領悟德教經典中的道理。正覺:佛學辭典謂成佛曰成正覺。
(5)開:開通,啟發。
(6)智:(音至)智慧。
(7)超:(音抄)越過。
(8)凡:(音煩)俗人。
(9)化:變化。
(10)真:指修行有成果的人。
【句譯】
玄旻高上帝說:眾善子除言行修持六則外,又常把德教心典深入研究,澈底瞭解其中的道理,智慧啟發,正覺領悟,進而超脫世俗,化出塵凡,成為真人了。
心廣(1)體胖(2)家室(3)安寧(4)
【注釋】
(1)心廣:心中寬暢。
(2)體胖:(胖音盤)身體舒適,非發胖之意。大學:心寬體胖。是說身心安適。
(3)家室:全家。
(4)安寧:平安。
【句譯】
善子們即勤修上面說的六則,對天無愧,對人無尤,自然心境寬暢,身體舒適,全家也托庇平安。
以增(1)天爵(2)以邀(3)吉亨(4)
【注釋】
(1)增:(音曾)加多。
(2)天爵:(爵音絕)孟子說: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又天府的職位叫天爵。
(3)邀:(音腰)招請。
(4)吉亨:(亨音橫)指人生福、祿、壽等吉祥喜慶。
【句譯】
善子們能懷仁濟世,立善積德,自獲天賜爵祿,吉祥喜慶,享樂人間幸福。
至(1)誠(2)無物(3)至妙(4)至精(5)
【注釋】
(1)至:(音志)極,最。
(2)誠:(音成)意念真實。
(3)無物:沒有物欲念頭。
(4)妙:(音廟)美巧不可思議。
(5)精:(音晶)精粹美好。
【句譯】
善子們,身進德門,要自勉自勵,思不存邪念,行不作妄為。堅定信心,篤志修持,無欲無邪,心靈意趣自達於精妙的境界。
道(1)化(2)成理(3)虔(4)感(5)至(6)靈(7)
【注釋】
(1)道:道路,指奉行德教的路,即教典。
(2)化:變化,轉變。
(3)理:道理。
(4)虔:(音前)真心誠意。
(5)感:(音敢)心神受了外界刺激而引起到反應叫感,如感動。
(6)至:極,最。
(7)靈:(音鈴)神妙的應驗。
【句譯】
(一)道——德教之道,盡在章則之中,這是德門眾善,首先要心領神會的。尤其在理解之後,能把它(章則)化為做人的道理,真心誠意,隨時隨地去實踐奉行,修身行道,惟德是親。這是真誠至高的表現。
(二)虔誠的心,可以感動上天的;有求必應而很靈驗的。
南無大慈大悲伏魔大帝 德德社至上古佛 玉皇大天尊(三稱)
【句譯】
全句是玉皇的尊銜。三稱是向玉皇聖帝再三致敬,及誓願皈依德教,完成天命。
收經辭
【題解】
收經辭是誦經完畢之後的讚美語辭。
玉皇大天尊(1)義氣(2)貫(3)乾坤(4)
【注釋】
(1)玉皇大天尊即是玄旻高上帝的尊稱。
(2)義氣:俠義的心腸。也指聖帝所有的功績。
(3)貫:(音慣)充滿。
(4)乾坤:(音前昆)即天和地。
【句譯】
玉皇大天尊浩然的義氣,建立輝煌顯赫的功績,佈滿人間,貫徹天地。
忠(1)心如赤日(2)紫德訂道軒(3)
【注釋】
(1)忠:(音中)與人做事盡心竭力的意思。
(2)赤日:熱烈的太陽。
(3)紫德訂道軒:(紫軒音子宣)根據詹天眼玄靖「德教心典辭義」一書,有「瑤池無極聖母手執紫竹,以發萬令,而開天地」之一語,令人意會到:紫氣主祥瑞,紫竹二字所指示德德社,道軒指的是德教。
【句譯】
諸佛仙真盛讚玄旻高上帝耿直的忠心,和天上熱烈燦爛的太陽一樣,照耀大地,萬古千秋。在天邀集五教教主,與普天神聖仙佛組織德德社,頒行救世的德教心典,在人間廣大推行德教,弘揚五教同德同宗的教化。
願(1)以此教典(2)普化(3)於世間(4)
【注釋】
(1)願:(音院)心裡的希望。
(2)教典:德教心典。
(3)普化:(普音浦)在人間普遍宣傳和教化。
(4)世間:人間。
【句譯】
諸佛仙真稱讚畢,祝道:願望這德教心典,在人間普遍宣傳和教化,使人人接受教典的教理,實現玄旻高上帝頒經救世的宏願。
同登(1)極樂土(2)共躋(3)天堂(4)歡
【注釋】
(1)登:(音燈)由下往上行叫登。
(2)極樂土:極樂世界。
(3)躋:(音基)升上去叫躋。
(4)天堂:人死後靈魂所居的極樂世界。
【句譯】
諸佛仙真說:願德門諸善信,同德同心,為德揚教,日後功圓歸真之日,升登極樂世界,與諸佛仙真同娛共聚,歡樂天堂。
南無德德社諸佛仙尊(三稱)
【句譯】
三稱「南無德德社諸佛仙尊」,是恭誦聖典完畢,應該拜謝玄旻高上帝頒經救世的功德,與諸佛仙真集會降鸞演述的勳勞,使我等得入德門,修身立德。我等誓當朝夕緊記,竭力奉行,向人間廣播德教的種子,讓世間開遍德教的聖花,光明燦爛大地,福澤溫暖人間,這樣來答謝師德天恩于萬一。
經文
【題解】 經文是德教心典的正文。凡聖哲賢人益世的著作,都可叫經。
*玄旻高上帝玉皇大天尊
【句譯】 德社諸佛仙真,在敘述德教心典正文之前,特先尊稱玉皇的聖號,表示敬意。
*慈念塵土末劫
【句譯】 玄旻高上帝憐惜人世間,已經進入最後的慘苦災劫,
芸芸眾生,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浩劫之大,從所未見。
*發大悲心 揚大教化
【句譯】 玄旻高上帝發出救人救世大慈大悲的心,
宏願發揚德教,導化萬民善信,諸惡莫作, 眾善奉行,修身立德,同登樂境。
*度一切苦厄 救一切蒼生
【句譯】 玄旻高上帝的大慈大悲心,不但要化除人世間一切災難疾苦,
而且也要解救天地間一切蒼生。
*眾善子
【句譯】 玄旻高上帝,懇切地勉勵大家說:善子們,請聽我說。
*教不離德 德不離身
【句譯】 善子們!崇奉德教是要修身立德的,
教(德教)與德(道德)是分不開的,所以身入德門的善子,一要信,二要行。
信是歸善正心;行是奉行德教的教典。這樣才能成為有德的人。
《 願以此教典 普化於世間 》
https://www.facebook.com/CHEEYANGKOR/posts/368883956481410?__tn__=-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