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卜手章真言作品
東漢叔通淳于真人撰
棲雲山悟元子劉一明解
蓬萊一元子紫微學堂章真言段落
三相者,
一相大《易》性情,
一相黃老之術,
一相爐火之事。
三道由一,故名三相類。
類者,亦契合之義。
參同契直指三相類
三相類原序
參同契者,敷陳梗概,不能純一,氾濫而說,纖微未備,闕略仿佛。
今更撰錄,補塞遺脫。
潤色幽深,鉤援相逮,旨意等齊,所趨不悖,故復作此,命三相類。
大易性情,各如其度。
黃老用究,較而可禦。爐火之事,真有所據。三道由一,俱出徑路。
枝莖花葉,果實垂布,正在根株,不失其素。誠心所言,審而不誤。
上篇
法象莫大乎天地兮,玄溝數萬里。
河鼓臨星紀兮,人民皆驚駭。
昝影妄前卻兮,九年被凶咎。
皇上覽視之兮,王者退自改。
關鍵有低昂兮,害氣遂奔走。
江河之枯竭兮,水流注於海。
金丹之道,最幽最深,至神至妙,暗合乾坤,默通造化,
能以有形入無形,以無象生有象。
故古來仙真,上觀天符,下察地理,竊陰陽,奪造化,保命全形,完成大道也。
仙翁首以天地示法象者,蓋以大道無形,而天地有象,即有以形無,即實以示虛。
而虛無之道,昭昭乎見於象矣。
象者,比象,言此物象彼物也。
法者,效法。
法象者,效法此象也。
天地之象,至大至顯,易見易知。
試觀天地懸隔,不知幾萬餘裡,地下之吉凶未起,而天上之變象已垂。
上天之氣運稍錯,而地下之悔吝即至。
何以故?
此感彼應,形相隔而氣相通也。
玄溝者,天下地上中空之處。
以其闊大無邊,玄渺難測,故為玄溝。
河鼓星紀,皆星名。
河鼓臨于星紀之位,是不循度數;
日之昝影,妄有前卻,是失其正道。
二者皆反其常。
反常,則水旱災生,兵疫禍患之凶咎,未有不至者。
故皇王見其象,而退居悔過,以挽天心。
比之人生之初,性情純一,陰陽和合,
及至二八,養為純陽之體,是謂上德之人。
當此之時,苟非天縱之聖賢,而能保此一點真陽之氣者,有幾人哉!
一切世人,俱順行造化,陽極生陰,陰一生而先天變為後天。
陽漸消,陰漸長,恣情縱欲,棄真從假,所謂五行順行,法界火坑也。
亦如星移本位,日昝妄行,凶咎立至者同也。
若是至人,遠取諸物,近取諸身,行金丹有為之道,返本還元。
所謂五行顛倒,大地七寶,如皇王占象禦治,鼎新革故,變凶為吉,拔亂反治者同也。
關為門外之鐵關,
鍵為門內之木鍵。
有關鍵,而盜賊害氣自遠。
道有關鍵,而陰魔邪怪自滅。
何則關以防內,鍵以防外?
防外者,防其外來之客氣;
防內者,防其內生之私欲。
內外嚴密,則內念不出,外邪不入。
陰漸退,陽漸長,四象可和,五行可攢。
如江河眾水,朝宗於海,而不分派橫流。
至聖云:“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禮,合宜也)
正關鍵之妙旨,退改之效征也。
天地之雌雄兮,徘徊子與午。
寅申陰陽祖兮,出入複更始。
循鬥而搖光兮,執衡定元紀。
搖光(一本搖招,搖非斗中之星,不能定元紀,應是搖光,今作搖光解,又作瑤光)
上言法象取乎天地,則是金丹之道、天地之道也。
天地之道,一陰一陽之道。
天為雄為陽,
地為雌為陰。
陽生於子,極於巳;
陰生於午,極於亥。
一日一夜,子午運轉,是謂天地之雌雄徘徊於子午也。
夏至日出於寅,入於戌,
冬至日出於辰,入于申。
夏至後日漸南,
冬至後日漸北,
終而複始,是謂寅申陰陽祖,出入複更始也。
搖光,乃北斗之標星,又名天罡星,又名破軍星。
天罡所坐者凶,所指者吉。(真言註:此為『沖』之理源也!)
月建於子,則坐午指子,水旺而火衰;
月建於午,則坐子指午,火旺而水衰。
十二月皆如是坐指,一歲一周天。
北斗第六星為衡星,罡星在前,衡星在後,運四時而行造化,
故日循斗而搖光兮,執衡定元紀。
學者若能知的吾身陰陽發生之時,出入之度,扭轉罡星,斡回斗柄,
則天關在手,地軸由心,因時采藥,勤功烹煉,復我先天原本,亦不難也。
但此罡星,人不易知,亦不易見,若非真師指示,誰敢饒舌?
所謂“日月常加戌,時時見破軍。破軍前一位,誓願不傳人”。
罡星一名破軍,破軍前一位,即所指之方。
所指之方,有先天真一之氣,乃生物之祖氣。
古來仙真,皆采此一氣,而了命了性。
所謂得其一萬事畢者,即此一氣也。
丹經子書,不肯直指罡星為何物,一氣在何處者,恐為匪人所得,有遭天遣耳。
悟元子斗膽,今為祖師傳真寫神,稍露天機。
若有志士見之,心知默會,此乃鬼神所示,非悟元之罪也。
夫吾之真正罡星,不是別物,即道心之真知也。
真知具有先天至陽之氣。
此氣統陰陽,含五行,為性命之根,道德之源,
藏而為真性,發而為真情,性也情也,皆是至真之物。
其分性情者,以動靜論之耳。
此氣本來原是我家之物,因落後天,假陷其真。
真知有昧,聰明外用,妄念內生,狐朋狗黨,真知變為假知,生氣化為殺氣。
先天之氣,不屬於我。
如我家之物,走失他家,罡星坐於我,而指於他矣。
今欲返還先天,須要在他家盜來。
盜之之法,殺機中求生機,妄情中求真情。
真情吐而真知現,真知現而迴光返照。
罡星指內而不指外,生氣收內而不散外,
可以和四象,可以攢五行,可以了性命,可以完大道。
但恐人無志氣,費不得心思窮理,下不得功夫尋真,不得親見罡星耳。
噫!可與知者道,難與不知者言也。
升熬於甑山兮,炎火張設下。
白虎導唱前兮,蒼液和於後。
朱雀翱翔戲兮,飛揚色五彩。
遭遇羅網施兮,壓之不得舉。
嗷嗷聲甚悲兮,嬰兒之慕母。
顛倒就湯鑊兮,摧折傷毛羽。
既知造化權衡,須合四象五行。
甑為藏水之器。
甑山者,鼎也。
炎火者,爐也。
升熬於甑山者,水在上也。
炎火張設下者,火在下也。
水在上,火在下,以真一之精,養虛靈之神,水火相濟也。
白虎在西為金,為真情;
青龍在東為木,為真性。
蒼液,即木性之精,金情剛,木性柔,金本克木,木本畏金。
白虎導唱前者,金情戀木慈仁,推情而合性也。
蒼液和於後者,木性愛金順義,以性而求情也。
驅虎就龍,以龍就虎,性情相投,金木相並。
朱雀者,火之象。
四象之中,惟火最靈,
其性好飛,稍有觸犯,翱翔騰空,炫耀五彩,水火金木,皆受其傷。
修丹者,須先將此一物,降伏馴順,方能濟事。
遭遇羅網,施壓之不得舉者,盡煉己之功,懲忿室欲,不使火之妄動也。
嗷嗷聲甚悲,嬰兒之慕母者,火不妄動,燥性消化,火歸於源,神依於性矣。
顛倒就湯鑊,摧折傷毛羽者,
煉己煉到無己時,邪火下降,真水上升,水火薰蒸,氣質俱化,四象和合,
從此可以煉大藥矣。
漏刻未過半兮,魚鱗狎鬣起。
五色象炫耀兮,變化無常主。
潏潏鼎沸馳兮,暴湧不休止。
接連重疊累兮,犬牙相錯距。
形似仲冬冰兮,瓓玕吐鐘乳。
崔嵬而雜廁兮,交積相支柱。
陰陽得其配兮,淡泊而相守。
青龍處房六兮,春華震東卯。
白虎在昴七兮,秋芒兌西酉;
朱雀在張二兮,正陽離南午。
三者具來朝兮,家屬為親侶。
上節言攢簇藥物之功,此節明結丹火候之用。
當四象和合,五行攢簇,是已藥物入於乾鼎,急用坤爐中一點真火煆煉之。
片刻之間,五行混化,先天之氣,自虛無中生出。
故曰漏刻未過半兮,魚鱗狎鬣起。
魚為水中之陽物,喻先天陽氣發現。
鱗狎鬣起,先天陽氣,得真火薰蒸,騰躍變化之象。
五色炫耀者,五行一氣也。
變化無常者,潛躍不定也。
潏潏鼎沸馳,暴湧不休止者,藥氣方化而弱嫩也。
接連重疊累,犬牙相錯距者,藥氣由嫩而漸凝也。
形似仲冬冰,瓓玕吐鐘乳者,由散而聚,凝結堅固也。
崔嵬而雜廁,交積相支柱者,由雜而純,藥氣返陽也。
陰陽得其類,淡泊而相守者,陰陽相當,渾然一氣。
藥即是火,火即是藥,
自有天然真火,爐中赫赫長紅,無容調和之力,
須當淡泊相守,防危慮險,沐浴溫養,以行無為之功矣。
青龍處房六,春華震東卯者,
青龍,木之象;
房者,水之星;
六者,水之數。
木居水地,木得水而有養,春旺行陽氣也。
白虎在昴七,秋芒兌西酉者,
白虎,金之象,
昴者,火之星;
七者,火之數。
金居火位,金得火而生明,秋旺運陰氣也。
朱雀在張二,正陽離南午者,
朱雀,火之象;
張者,火之星;
二者,火之生數。
火居正南午,在金木之間,陽極陰生之處。
象夏至交接陰陽,煉度刑德者也。
金木火三者來朝,丹鼎結為親侶。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金,金生水。
雖三者,而具四象之氣。
四象具於鼎中,自烹自煎,聖胎無質生質,無形生形,自然變化矣。
此內藥天然真火之法象,與前之白虎、蒼液、朱雀不同。
前言其外,此言其內。
外者後天中返先天,出於人力;
內者已返回之先天,出於天然。
此內外火候之別,學者須于此處著眼。
本之但二物兮,末而為三五。
三五並與一兮,都集歸一所。
治之如上科兮,日數亦取甫。
先白而後黃兮,赤黑達表裡。
名曰第一鼎兮,食如大黍米。
自然之所為兮,非有邪偽道。
山澤氣相蒸兮,興雲而為雨;
泥竭遂成塵兮,火滅化為土;
如蘖染為黃兮,似藍成綠組。
皮革煮成膠兮,曲蘖化為酒。
同類易施功兮,非種難為巧。
惟斯之妙術兮,審諦不誑語。
傳於億後世兮,昭然自可考。
煥若星經漢兮,昺如水宗海。
思之務令熟兮,反覆視上下。
千周燦彬彬兮,萬遍將可覩。
神明或告人兮,心靈乍自吾。
探端索其緒兮,必得其門戶。
天道無適莫兮,常傳於賢者。
並與一(一本為一;一本危一);
或告人(一本忽告人)
此節總結全篇大意。
夫金丹之道,乃陰陽五行之道。
始而和合陰陽以成還丹,末而三五歸一,以成聖胎。
故曰本之但二物兮,末而為三五。
三五和諧,渾然一氣,大道成矣。
然修丹之道,采藥有時,烹煉有法,火候有數,功夫不到,未許完成。
故先黑中取白以為丹母,次則以白造黃,以結聖胎。
赤者為火,
黑者為水。
表裡者,內外二藥也。
金丹之道,藥雖有內外之別,
而水火烹煉之功,不到十月胎完之後,不得休歇,始而練己,
既而煉藥,終而溫養,始終內外,全賴水火收功。
故日赤黑達表裡,所謂功夫不到不方圓也。
名曰第一鼎者,只此一乘法,餘二皆非真也。
食如大黍米者,丹成九轉,號曰黍米之珠,人得食之。壽與天齊,長生不老。
此珠從虛空中結就,離種種法,
乃陰陽自然交感之氣而成,非爐火采戰等等邪偽之術,
強扭強捏,無益有損者同也。
且如山澤通氣而為雨,泥水竭幹而成塵,
火滅為土,蘖染為黃,以藍成綠,以皮煮膠,以曲為酒,皆自為之為。
此何以故?
蓋其類相同,易於施功。
若兩不相涉,欲以耕石種稻、緣木求魚,雖巧何用?
太抵人生非凡父凡母之精血,而幻身不成,非靈父聖母之陰陽,而法身難就。
法身幻身,皆賴陰陽而成就,是不過順逆不同,聖凡有別耳。
一切常人,只知順行陰陽,至於逆用之道,萬中無一知者。
《參同》之道,神矣,妙矣!
其神妙者,在乎用陰陽之術以立言。
其理切,其道大,乃腳踏實地之功夫,
非懸虛不實之邪說,真萬世修道之階梯,性命之津梁。
其說詳明,煥若星之經漢;
其理撮要,昺如水之朝宗。
學者若能熟思諦審,探端素緒,
久則神明默告,心靈乍悟,必得其門戶,而鑽入理窟矣。
天道無私,常傳賢者,
蓋道為天地所貴,非大忠大孝者不傳,非大德大行者不授。
果是賢者,有何不傳不授哉?
噫!君子得之固窮,小人得之輕命。
東漢叔通淳于真人撰
棲雲山悟元子劉一明解
蓬萊一元子紫微學堂章真言段落
下篇(一名鼎器歌)
圓三五,寸一分,
口四八,兩寸唇。
此名鼎器歌。
雖名鼎器,而藥物火候,無不在內。
圓者,不偏不倚,活活潑潑,允執厥中之謂。
三,為木之生數;
五,為土之生數;
一,為水之生數。
一三五皆陽數,故謂圓。
口象方,方者,變化裁制,隨時運用之謂。
四,為金之生數;
八,為木之成數;
兩,為火之生數。
二四八皆陰數,故謂口。
口為呼吸出入之道,
一呼為陽為伸,主生,象八木。
一吸為陰為屈,主收,象四金。
唇者,上下兩片,主動。
唇動而氣噓,象二生火。
一三五陽數,屬於天。天象圓,為乾鼎。
二四八陰數,屬於地。地形方,為坤爐。
圓主闔,方主辟,以圓為體,以方為用,
以金木水火土攢簇一氣為準則,此鼎器之所以成也。
長尺二,厚薄均。
尺二者,十二寸也。
在一歲為十二月,
在一月為十二侯,
在一日為十二時。
厚者,多也;
薄者,寡也;
均者,相停也。
以年月日時六陰六陽進退之節,為陽火陰符調停之度數也。
腹齊三,坐垂溫。
腹者,鼎腹,貯藥之器。
三者,精氣神三品大藥。
腹齊三者,鼎內精氣神三藥齊備,即《易》所謂鼎有實也。
坐者,不動不搖之謂;
垂者,沉潛充滿之謂;
溫者,沖和之謂。
坐垂溫者,精氣神凝聚一處,常沉潛沖和,而一意不散,
《道德經》所謂道沖而用之也。
陰在上,陽下奔。
陰者,水也,象坤器中有水。
陽者,火也,象乾鼎中有火。
水在上,火在下,水火烹煎;
火不燥,水不寒,水火相濟。
精養神而神固精也。
首尾武,中間文。
始七十,終三旬。
二百六,善調勻。
修丹之功,
首用武火以煉己,
尾用武火以溫養。
蓋煉已不熟,還丹不結,溫養不足,聖胎不成。
至於中間凝結聖胎,只用片刻文火之功,立得造化到手,故曰首尾武,中間文。
然首尾武火,亦有分別。
丹道以煉己為始,以溫養為終。
人心放蕩已久,積習已深,為修行之大害,最難降伏。
若煉己不到萬有皆空之時,未許還丹。
此武火之功居多。
及其結丹以後,防危慮險,沐浴溫養,少有懈怠,聖胎成而覆敗,故亦用武火之功。
雖用武火,十月胎完,即便休歇,較煉己之功少。
比如一百日,用七十日武火煉己,三十日武火溫養,
其餘二百六十日,亦如此調勻火候,不使毫髮有差耳。
此仙翁以日行三百六十日一周之期,比丹道始終火候之功用。
非以三百六十日,定火候之日數,學者細辨。
陰火白,黃芽鉛。
兩七聚,輔翼人。
陰火者,汞性之火;
陽火者,鉛情之火。
兩者,火之生數,屬陰;
七者,火之成數,屬陽。
當外藥和合丹頭之際,用本性中一點虛靈之火,鍛煉鉛情,黑中生白,虛實生光,
故曰陰火白。
當內藥和合丹頭之際,用真情中一點天然真火,烹煎先天真一之氣,無質生質,
漸能變白為黃,故曰黃芽鉛。
白者,猶有陰質,
黃者,陰盡而陽純矣。
《龍虎經》曰:“潔白見寶,可造黃輿”者,即此白黃之義。
內外二火,一生一成,始而陰火生藥,既而陽火成藥。
陰陽二火相聚,由生而熟,真人氣足神全,待時飛升,故曰輔翼人。
輔翼者,扶助而行也;
人者,即聖胎之真人,言用陰陽二火,成全聖胎也。
贍理腦,定升玄。
子處中,得安存。
來去遊,不出門。
漸成大,性情純。
卻歸一,還本原。
善愛敬,如君臣。
至一周,甚辛勤。
密防護,莫迷昏。
路途遠,複幽玄。
若達此,會乾坤。
刀圭霑,淨魄魂。
得長生,居仙村。
修真之道,窮理盡性,以至於命之道。
若不修命,焉能養性?
夫
命者,色身上事。
性者,法身上事。
命之不了,色身難離。
性之不了,法身難脫。
仙經雲:
“只修命,不修性,此是修行第一病。
只修祖性不修丹,萬劫陰靈難入聖。
性命雙修,方為了當。”
上言兩七聚,輔翼人。
已是聖胎凝結,命基堅固,從此可以修性以脫法身矣。
此一段言修性之事。
修性者,即面壁出神之功。
面壁之說,非是靜坐,面對石壁土壁,乃是對景忘情,有無不立,萬物皆空。
如面於壁而一無所見之義。
旁門以靜坐面壁,謂之面壁,豈知面壁之理乎?
試申修性面壁之理。
贍理腦者,贍養也,理即性也。
腦在一身之最上處,頭之後,系耳目視聽不及之處。
此言養性。
必至於聲色俱化,空無所空,至靜之境,方為極功。
蓋修道不到極靜之境,不但陽神不得出,即陰神也不得出。
果養性至於極靜,則性命皆了,形神俱妙,時至脫化,定升玄都。
即佛祖所雲。“吾為汝保任此事。”決定成就之意。
然未到脫化之時,不可急迫,須當溫養。
故曰子處中,得安存。
子,即聖胎法身。
當兩七聚,輔翼人,已是聖胎完全,如子在胞中,穩穩當當安存,而待時矣。
若時候已到,任其自然來去。
然雖法身能以來去出入,不可使出軀殼而遠遊。
漸次老成,性情純一,原本堅固,方可遠行。
不迷不惛,頃刻千里,聚則成形,散則成氣矣。
愛敬如君臣,謹護持也。
辛勤至一周,恐惛迷也。
道至身外有身,已到不生不滅之地。
然道之路途幽遠,玄而又玄,無有窮盡。
若再重安爐,複立鼎,子又生孫,孫又生枝,千百億化,不可量矣。
學者若能達此,以上公案,乾坤不難會,刀圭可以服,魂魄當時淨,
得長生而居仙村,直有可必也。
樂道者,尋其根。
審五行,定銖分。
諦思之,不須論。
深藏守,莫傳文。
禦白鶴,駕龍麟,
遊太虛,謁仙君,
錄天圖,號真人。
世間多少盲修瞎煉之輩,或寂滅守空,或閨丹邪行,或爐火服食,或搬精運氣,
是皆不知性命之根本。
故修道者如牛毛,成道者如麟角。
仙翁慈悲,提出尋根二字,大是醒人。
根者,先天虛無之一氣;
一者,生天生地生萬物,為道之根。
學道者,能知其一則萬事畢;
修道者,能得其一則金丹結。
欲尋其根,急當求師一訣,並審其五行之生克,攢簇之妙用,藥物之銖兩,火候之分數。
既得其訣,諦思其妙,得意忘言,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勤而行之,三千功滿,八百行完,跨鶴乘麟,白日飛升,號為真人,其樂為何如乎?
仙翁補塞遺脫,《三相類》上下二篇。
上篇言還丹大丹、內外二藥調和之層次;
下篇論鼎器運火,自始至終之層次。
二篇其言最簡,其理最明。
其法至詳,其事至整。
總《參同》大意,別立其言,自成一書,皆《參同》所未道及者,故謂補塞遺脫。
言補其《參同》之所遺,
塞其《參同》之所脫者也。
自有《三相類》,而《參同》始能無遺無脫。
仙翁雖未注《老同》,而實全《參同》。
承先啟後之功,豈淺鮮哉!